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互联网+教育”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宋永兴
[导读] 为了使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要求得到满足,将互联网创新成果和教育事业进行有机整合,
        宋永兴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摘要:为了使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要求得到满足,将互联网创新成果和教育事业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互联网+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主要针对学和教,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教育服务模式,重新调整教育治理布局,逐步构成将互联网技术和理论作为基本条件的新型教育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2.0视域
        一、丰富学习资源
        “互联网+”主要从资源平台、资源配置及资源形态三个方面对学习资源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互联网+”实现了学习资源形态的完善结合。将不同行业、不同时空及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被融合成多样化形态,如:文本-可视、在线-离线、固定-移动等,能够使学习人员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碎片化时间学习的要求得到满足,能够达到共享优质学习资源的目的。二是互联网思维建立的教育资源平台在学习资源实现共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作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重新调整了学习资源平台的总体结构,逐步构成多终端一体化的学习平台,如:手机端、PC端、平板端等,能够使学习人员不受时空的约束满足学习的需求。三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够将优质学习资源具有的作用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优质的学习资源能够实现跨地区、跨学校之间的资源进行共享,减少由于时空、地域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矛盾,逐渐使各个地区的学习人员都可以接收到优质学习资源,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化与均衡化,使教育公平性得到保障。
        二、创新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习方式进行创新与转型,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从技术支持方面,可以通过情境感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系统整合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达到沉浸式情境学习的目的;借助大数据以及智能分析技术可以有效的搜集与评价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提升学习的有效率;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可以把学习行为从课堂扩展到课堂外,促使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有机整合,完成“跨界学习”的目标。
        从学习理念方面来看,学习人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占据主体地位,其能够通过网络不受时空的约束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主学习;同时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智能性,提倡每一位学习人员开展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更具备多样性与灵活性,主要从以往教师的主导型改变为师生对话型。
        三、改善教学环境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空间会通过互联网思维进行改造与创新。

在互联网观念与技术构建学习氛围中,能够打破围墙的约束,教师可以是全球任一国家,学生能够随时进入学校,同时教学设备能够在同行中实现共享,并且学校的服务模式与组织结构在这种背景下更加的智能化与人性化。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每种教学平台都呈现出灵活性的特征,这样可以让教学从线下课堂逐渐朝着线下线上融合、虚实结合的跨界课堂方向转变;教学平台的重心由原来的支撑管理任务向支持全面支持个性化导航、跟踪学习行为、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改变;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学习分析技术,做好学习人员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工作,自动评价学习人员的学习效果。
        四、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师生关系造成直接影响。一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师生掌握知识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提供的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师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手段,学生能够及时在网络上搜集更多知识内容,学生搜索信息的速度与获得知识的手段与教师相比更快、更多。二是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改变了师生角色,主要表现为:教师从原来的知识权威、教学主宰改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与服务者;学生需被动的接收知识,逐步朝着“学习活动的积极参加者”进行改变,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逐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标。
        五、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为教育管理模式和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为组织间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提供鼎力支持;云计算技术能够使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达到共享的目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搜集教育设备与教育环境的及时数据;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教育管理、评价及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得到有效保障。“互联网+”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模式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通过环境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使校园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进行有机整合,智能辨别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工作情景与学习,保证数据与流程的畅通,在职能部门之间实现数据与信息的流转,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结论
        教育信息化2.0作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目标,“互联网+教育”通过将互联网思维作为核心观念,使教育处于新形态,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教育信息化2.0领域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苹.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040(008):18-23.
        [2]李永智.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教育信息化2.0[J].新闻爱好者,2018,000(009):46-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