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中学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案例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许贤
[导读] 2015年我校把文化课程改革纳入教师考核,占10分,由于艺术课程教师没有纳入
        许贤
        云南省文山市第三中学  663099
        【案例摘要】:
        2015年我校把文化课程改革纳入教师考核,占10分,由于艺术课程教师没有纳入,考核分普片偏低因而反响较大;2016年音体美等艺术教育学科教师根据我校“读、议、展、点、练”的课改模式通过校级展示课进行学科交流;2016—2017学年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工作”中功能室教学工作和艺术课程教学是重要指标,从开课标准的落实到器材的使用登记规范管理到课外活动特色教育的开展,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校艺术课程的开展情况是一次大检阅,更是一次科学规范的指导。2017年起,校园啦啦操、足球、篮球赛、教师才艺展示、学生艺术展演从创作实践、经典朗诵表演、理论总结,我市的艺术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学校也迎来了艺术教育课的春天。这是机遇也是挑战,2018年学校先后派出20余人次的艺术骨干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成立了绘画、合唱、舞蹈、朗诵、播音主持、校园足球兴趣小组错时开展活动,在实践中让艺术课程建设和课改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师生的肯定,坚定了学校不断推进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决心。
一、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从“政治人”到“审美的人”艺术教育进入普及时代
        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进化史,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五六十年代人是“政治的人”讲的是阶级、成分;八九十年代是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物质富裕几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于是人们一切“向钱看”,经济发展撬动了社会的飞速向前,正在人们欢呼雀跃时,人们发现在吃饱喝足时似乎还缺少些什么,人与人之间少了心灵的交流,大家都成了竞争对手,多了攀比、防范、隔阂、算计,少了信仰、诚信、互爱互助、和对工作心甘情愿的付出;在一部分人开始幡然醒悟时二十一世纪已悄然来临,“土豪”蕴含了缺乏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的代名词,成为一个“审美”的人成了人们的时尚的追求标准,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
        (二)国家教育方针更明确了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为未来5年美育工作的发展画出了路线图: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文化课主导学校教育的应试格局将会有所松动和缓解,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逐层监督落实,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又一个新重点和亮点。
二、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几点探索和思考
         (一)趋利性是推动课程改革初期的重要杠杆
        当艺术教师的个人考核分因未参与课改受到影响时,他们主动要求参与学校以“读、议、展、点、练”为课改模式的校级展示课,课堂上艺术教师精心准备、苦练才艺、互相切磋学习,使曾经的所谓“边缘学科”焕发了生机,学生充满活力的表现也让教师感受到了艺术课堂对学生教育的独特功效,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二)开设主题系列课改展示课,是课程创新和整合的重要平台
        我们不仅从形式上尝试艺术课的课改途径,还从学科整合上探索推动艺术与课改不断融合的有效方法。通过多学科的教育特点,让知识传授更有效,从而实现教育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生活。例如: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音乐课展示课涉及到:1.主题感知:名家配乐朗诵;2.节奏感知钢琴演练、众鸟齐鸣的练音试唱、合唱,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3.关于《丹顶鹤》的歌曲欣赏及创作背景了解。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美术展示课上:教师对比展示了两幅风景油画图,从自然清新的山水鸟居图,到代表工业时代环境污染的《冒烟的火车》,从构图、选材、作色、背景、画风等角度通过视觉效应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语文展示课上老师,整合初中涉及的环保专题文章《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生物入侵者》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具体了解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接着让学生开展走访、查阅资料、实践调查,了解我社区和居住地环境的变化过程、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最后形成“环保成果汇报展示”以绘画、音乐、表演、调查报告等形式。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对“环保知识”有了系统的认知和自己的思考。多种课程的整合打破了单一学科教学任务的机械完成,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入脑、入心;艺术课的内涵得到了提升。但这样的整合耗时较多、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打乱了一定的教学秩序,专题系列的开发将涉及校本研发等课题,老师只能针对班级选择性的开展,大面积的推广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尝试。对传统学校教学秩序提出了挑战。

        (三)加强艺术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认知
        绘画、合唱、舞蹈、朗诵、播音主持、校园足球等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教师通过培训对艺术专业教育的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课外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作秀,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其有计划的系统的开展系列艺术培训,在实践中自身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在朗诵活动的指导中,教师能更深入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内容,品味字词句所要表现出的韵味,才能指导学生怎样通过音调的高低 、轻重,抑扬顿挫的诵读,用自己的情绪、声音去传递文本的思想感情去感染观众。这样的打磨更能体现语文味,审美艺术教育,也就水到渠成。更值得一提的是课本剧的展演,更让学生有了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再次创作的空间,文本解读的更细腻丰富,通过自己的展演一个个方块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和声音,其实语文及生活,发现美也不是一句空口号,学生在创作编排演练中耳濡目染,感受到了真善美。
        其次通过校园才艺展示和各级各类汇报展演对特色兴趣小组的质量进行检验。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及时进行表彰、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专业成就感。另外学校还要创造高质量的交流平台让艺术教师时常进行专业交流和艺术熏陶,时刻保持对美的追求和兴趣,从而保持对事业激情和期许。如:组织我校艺术教师到厦门参观学习,后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和发达地区的差距,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推进学校艺术课程建设的有效意见和措施,扩大接受培训的学生,从精英培训指导转向培养广大学生的艺术兴趣,使艺术教育得到真正的普及。

        (四)定时、定量的常规教学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如:我校每天下午6点40至7点的练字时间学生已经培养了书写和练字的好习惯,在此过程中培养了认真观察,布局书写的审美意识;每天中午的校园小广播,小主持人得到了普通话的锻炼,每周五3点40---4点50的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和培养。使学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艺术教育课推进的一些思考
        1.转变观念、思想上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艺术教育课与文化课两只脚协调迈进,做好学校的学科规划。
        2.制定各艺术学科的学期计划,学校加强监督、并纳入教学常规检查,保证质量。
        3.鼓励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在考核方面大力倾斜。
        4.结合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艺术底子薄弱,学校一如既往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注重各学科特点的凸显与学科之间的渗透,让课堂教学更有序更有趣,使审美教育从高大上走向普及。
        5.以教师论坛的形式,开展“什么样的课最美”,激发教师的审美思考,产生思想共鸣、积极实践,让每一节课对学生产生美的共鸣点。
        我校的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仅处在初步尝试阶段,但以为学校的教育生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学校提升品质打造优质教育的必备条件,我们将不断创新和探索,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一切教育为了学生。
        
(备注:所有照片均源自作者关注学校艺术教育活动采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