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强
山东济南历城柳埠第一中学 205113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组长 评价 技能 分配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们实验中学07级也开始新课堂的探索,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我通过观摩同行的课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喜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作为一种品质,合作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求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现代学习理论,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如果教师在守株待兔,坐观其变,不肯动手尝试是不可能成功的;其次就是学生,当然主要也是学生,刚开始实施时,学生很兴奋,因为古典的面向黑板学习变成了小组围坐的形式,看似氛围很高涨,但实际上真正的让学生适应这种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状态还需要时间。但无论如何,学生可以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了。
在实践了课改接近一年的时间里,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要反思的地方,下面就将这一年中的感受总结如下:
1、要搞好小组合作学习,首要问题是分好小组,小组看似好分,把全班48人平均每组6人,分成8组,就行了,但其中的门道很多,每个小组的实力要平均分配是当然的,否则失去了评价的标准,成绩、能力、性格形成“同组异质、组间同质”;再比如我们要保证每个小组内部都有一个能支撑理科的组长和一个文科的组长起带头作用……每个小组5—6人,给每人编上合适的号码,各组每一个相同号码的学生担负着组内相同的任务,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开展公平竞争。刚开始实施时,学生对小组的座位非常的新奇,导致了课堂纪律难以控制,但是这样的状态在一个月之后就得以改变,学生习惯了在一起面对面的学习,纪律好转,并且在这一个月的适应期中,学生逐渐熟悉自己的编号和这一编号的任务,在课堂的操纵上也比开始时好了许多。
2、其次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开始课改时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我选择的组长一般具有学习习惯好,责任心强,成绩优秀,人员好等特征,否则组员将不服气。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组长也有评价,会选出优秀组长,因此,组长之间有竞争,而组长的评价不只是个人评价得来的,还跟小组的整体学习结果挂钩,小组整体进步了,评价高了,组长会相应的更高,这对于提高组长的学习积极性和组织能力都是非常有用的。
? 3、做好评价。没有评价,学生就会对小组合作失去积极性,又恢复到原来自己学习的状态,而只不过是在座位上变化了一下而已,对小组作评价,小组之间会竞争,对组员有评价,可以调动组员之间的竞争,对组长有评价,可以调动组长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认真的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助。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5、课改并不代表全权交给学生,我仍然会用到多媒体,学案等方法,而且教学效果良好。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也会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在设计学习问题时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学生接受不了,这些都不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
6、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对于课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环节时,我先不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
在课改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收获,当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合作方式有多种,合作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手段,最终建构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