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皮琴静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看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皮琴静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新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看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并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深知: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举措,更是各种学习的基石。重新回到一年级,我的目标很明确:打造一个阅读的环境,让阅读成为班级文化的灵魂,让阅读成为孩子终生的朋友。
        
                                          给孩子读故事
        读故事给学生听,这是引导阅读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听过故事,孩子很难进入自行阅读的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这既是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是协助孩子阅读的技巧。
        开学第一天,我把儿子最喜爱的绘本《三毛流浪记》来到学校,并告诉他们:“进入一年级可以听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阅读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舒适、随意的姿势。投影仪上生动画面和我的用心朗读把孩子带入了一个想象的世界,教室里安静无比。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满足、幸福。我把每周二下午的思品课定为我们班的故事课。
        接下来的整个学期,我都在给孩子们读故事。从少年版《西游记》到《水浒传》、《一千零一夜》;从《卡梅拉》系列到《神奇的蝌蚪》系列,从《蹦蹦跳跳》到《小猪和大灰狼》、《如果你给老鼠吃饼干》等,大都以绘本、情节为主。时间除了固定的故事课,还有中午或思品课,甚至语文课最后的十分钟,基本保证每天都有一小段时间给孩子读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做些什么呢?
        一开始,老师得先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再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整个作品。在这方面,老师有着独特的洞察能力,能够清楚地掌握孩子们对故事长短、难易的理解能力,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协助孩子们了解故事的每一环节。老师的工作正是利用“最近发展区”,这个孩子在理解掌握一项学习之前已经自我建立的概略认知领域,来引导孩子学习。也就是说,老师为孩子们做了一件他们不会做的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老师正引导着孩子做一件如果没有他,孩子就无法自行完成的事情。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就慢慢地从一开始的完全不会到接手整个读故事的工作。
        事实上,一般人总认为只有年幼的孩子才需要大人们为他们读故事。实际上,这个观念是不对的。从学习阅读到建立阅读习惯的整个过程,可以算一个长期计划,我们实在太小看这个学习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了。因此,读故事对于所有在学习的孩子们来说,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引家长一起来
        无法逃避的事实是,除去科目的学习,阅读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然,阅读又一定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家长的协助与参与便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一个重要部分。
        首先必须做的便是——动员家长,引导家长重视阅读,能支持班级阅读的相关事项。


        阅读需要环境,一个随手可及的书架,一些玲琅满目的书籍,一句“你读过吗?”的轻问都很可能开启一扇热爱阅读的窗户。因此,开学第二个月,我从家里搬来儿子的小书架,由同学们自带书本制作成了一个迷你的“流动书架”。每月初,学生各带一至两本书籍来校共享,月底退回,依次循环往复。然,一年级的孩子,通常不善管理,因此书本的撕坏、丢失现象严重。阅读的持续进行,亟待家长的支持。
        其次,除了班级内的阅读,阅读的延续延伸至校外。要想获得有效、持续的阅读我们还需要家长真正响应班级的“每月一荐”活动,购买书籍并尽量抽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
        进入一年级二学期,我们班开始推行“每月一荐”活动。教师利用故事课朗读推荐书籍,家长通过教师的推荐网址由各组组长一起购买书籍,并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性地陪同孩子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在购买书籍的过程中必须选出合作的家长分组购买。我班共分6个小组,每组两名组长。专门负责每月购书,发书,收钱。班级阅读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和努力!
        你可能会问:“那学生买了,到底读了多少呢?”阅读永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孩子而言,我们能帮助他的最好方式,就是依循这孩子在阅读中的进展,随时去肯定他们完成的每一个步骤。孩子能注意到书架上的书是一个步骤;决定手上的书正是他想看的书,又是一个步骤。一直到一年级结束,我都没有硬性布置阅读作业。但到第二学期末会有30多个孩子主动写“读后感”——一两句话或是一幅图画,或者一段简短的文字。
                                  
        让孩子乐其中
        阅读的乐趣来自于探索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想象空间以及令人赞叹的遣词造句,从中所获得的对书本的心得体会——喜欢、厌烦、刺激、有趣等便是阅读的乐趣所在。有的孩子看完这本,便接着想看下本;有的孩子看完这本,便迫不及待地想和他人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但我马上发现,他们不喜欢老是被问到:“说说最近读了什么书啊?”或者被要求:“好好坐下来想一想,从这本书里你得到了什么?”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在喜欢阅读的同时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读者呢?
        为此,二年级的故事课,除了“读故事”以外,我们开始加入了“划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和“讨论我的读后感”环节。
        一开始,是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来,然后布置孩子回家每日自己读。每周一次检查,评比“优、良、差”并贴上小红花,集齐10朵红花奖励一本书籍;
每周完成一篇“读后感”。优秀作品奖励红花,加入奖励书籍范畴,并在班级张贴,期末制成“优秀作品集”。
    关于作品的选定,我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4-5周读完;每学期另外共读两本书籍。上学期共读的是《长袜子皮皮》和《绿山墙的安妮》。本学期的《课外阅读》共读完毕,正在共读的是《窗边的小豆豆》。在此期间,教师还应注意鼓励孩子读更多的课外书籍,开展“看书奖书”活动,学生每看完七本书,就可以领到一张金卡,便可奖励给这位学生一本他喜爱的书。
        当阅读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阅读便成了班级的一道风景;当阅读陪着孩子学习生活,阅读便成了一种放松和休闲;当阅读真的成为一种习惯,阅读便会影响人的内心世界。为孩子们打造一个理想的阅读环境,协助他们去发现文学中自由而充满想象力的精神,正是我最诚挚的期望,也是我最需努力的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