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熊绎中学 湖北 襄阳 441600
摘要:作者认为县管校聘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还需要将教育制度的管理一并跟上。各地将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打破教师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教师流动要双向畅通,既让优秀教师下行带动,也给村镇教师机会上行学习,合力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育质量的发展。
关键字:县管校聘,教师交流机制,教师管理
“县管校聘”是针对此前的管理制度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而实施的改革。近些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各类教育相关政策,督办县管校聘政策的落实和推进,但是各地的开展的效果和进度不一致。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情况:
一、强强联手,形成教育集团化管理。校内刺激教师工作积极性,转岗不换人,校内岗位选聘,把工作考核靠后的教师安排到后勤岗位或其他非一线岗位,刺激校内教师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得本校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校外积极寻求合作,深入推进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现已成立襄阳市恒大名都小学教育集团,襄阳市四十一中教育集团,襄阳市三十三中教育集团,已有三个教育集团。但是遗憾的是,和村镇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互动和教师流动未能实现。强者愈强,拉大了教育的城乡差距。
二、政策误解,校长权利激增,队伍理顺了,村镇教学更难了。教师资源集中在县(区)个别学校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集中,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县级区域内,城区小学和中学只有一至三所,形成了一校独大的怪相。以前由于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抱着铁饭碗的心态,工作上消极怠工,这是学校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于是有一些县城内的学校,就借着“县管校聘”的政策,对校内老师进行调整,把一些难管理的、工作效率不高的老师解聘,流动到下一级学校。这样一来,的确是有教师流向了乡镇学校、村级学校。为了填补空缺,县城内的学校名正言顺的开始挖墙脚,把乡镇、村级学校的优秀教师吸收到县城学校来。
时间来到2020年,就在新型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发布了一条非常振奋人心的重磅通知,其中,教育领域的重要信息:今年起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
除了“县管校聘”之外,文件还提出,各地区要有组织的动员城市教师下乡服务。目前,仍有一些地区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其中教师队伍的差距尤为明显,一是因为条件限制,年轻教师不愿去乡村学校,二是一部分有经验的农村教师总会想方设法或考或调回到城市。
下面以以湖北省襄阳市B县为例,来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的实施现状。自2015年起,直到2019年末,有正式实施县管校聘政策,在2019年底只有城区中学校长通过外出学习后,向教职工传达了这一信号。下面具体来看正是实施县管校聘政策前B县教育工作各方面的具体情况。1、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形式。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向。三、教师交流机制。四、村镇学校教学质量变化。
1、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形式。2015年至2020年这五年的区间内,B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形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湖北省义务教师招聘,其中分为新机制教师和农村义务教师;其二、B县事业单位招考。都为农村定向补充,最终教师的分配,根据考试成绩排名,按顺序择校。城区教师的补充是通过县内调动的形式,根据教师的工作申请和城区内教师空缺情况适当补充。
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向。双向和多向流动结合的形式。B县县城内只有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
就城区和村镇而言,是城区到村镇,或者村镇到城区双向对流。在各村镇间,教师多向流动,由于个人原因,需要工作调动者,向教育局提出申请,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村镇间可以调动,实现多向流动。
3、教师交流机制。B县一直实行教师交流机制,分为交流团队和个人交流两种形式。交流团队主要是城区教师组织的,统一到某一所学校交流。个人交流根据教师自己的具体情况,主要是城区申请去乡镇交流,乡镇学校教师申请去村级学校交流。交流经验都是晋升职称的必要组成部分。
4、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教学质量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努力,需要长期的投入。自2015年至2020年,五年中,B县某镇一直有交流教师队伍常驻。2020年中考成绩,长期有交流团队的一所偏远乡镇中学,成绩较往年比有小幅度上升。在B县多处乡镇中学成绩下滑的情况下,这所高山学校的中考成绩能有这样的反向发展,令人欣喜,实践也可以证明,交流工作切实起到了效果。
虽然县管校聘政策在2020年初,才被正式提出,但是前期B县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就县管校聘开展了一系列自主性探究,都旨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就县管校聘的实施的前期的探索来看,B县有两种实施办法在交叉进行,两种方式形成了的对比,效果也有较大的差距。
一是B县城区学校进行的教师交流机制,其中包括学校教育管理者,即城区到乡镇,乡镇到村级学校,以自愿申请为主。城区学校下派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为了起到带动和辐射的作用,在乡镇学校都承担一样的教学任务,工作量都要高于在城区学校。下去交流的干部也是一样,在交流学校除了担任中层干部外,还要担任教学任务。这种交流机制符合县管校聘的初衷,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分配,对促进乡镇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去交流的老师数量较少,B县11个乡镇,没学年未能达到全覆盖,存在随机性,每学年都在变化。
二是乡镇管理人员自主探索的末尾淘汰制。与县管校聘的出发点偏离,未能做到优秀教师的流动,但是能服务基层教育管理者的人事和制度管理。短期内教师们的工作竞争意识增强,对于一些工作不够积极的教师的确有促进作用和约束力。但是现实情况是,流动了一些刚上岗的新老师去村小。对于本来就背负沉重工作负荷的乡镇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大学生教师,这种管理方式无疑加速了他们重新择业。
结合县管校聘的政策和B县的教师流动机制,对于探索县管校聘的实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且在实施县管校聘时还是应当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实施县管校聘过程中,还应一些工作,从而配合县管校聘的工作开展。
1、调配人员配置。对教师人员进行统计,对于教师编制在编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统计,再此基础上对于在编且在从事教师一线工作的教师进行统计。找出人员的差额所在。根据各学校的人数,在县域内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资源进行再度调配,改善教师人员分配不均的问题。
2、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中,绝大多数都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的使命感很强烈,工作负荷也高于城区教师,但是工作的获得感成就感远远低于城区教师。
3、加强制度建设。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教师的管理工作要体现法治的精神而不是校长一言堂。县管校聘不仅仅是针对教师,更是对教育管理者的一次选拔,能者上庸者下。对于校长的选拔不仅要听上面的安排,也应该听取下面教师的心声。
4、流动机制扬长避短。许多县级教育部门都有教师流动机制,在开展县管校聘的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对于原有制度中好的方面继续沿用,对于一些管理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或者教师资源流动不均衡的地方,加以改进。
总之,县管校聘政策的推进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是一项道阻且长的事业。需要长期的跟踪探索,需要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到教师管理和教学的队伍中来。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各级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投身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