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课教学素材初探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 胡亚群
[导读] 根据学校的实际合理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课教学素材,作为对统编教材的有机补充
        胡亚群
        杭州市青春中学 浙江杭州310004
        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合理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课教学素材,作为对统编教材的有机补充。由此达到增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活力、吸引力,摆脱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徘徊不前、甚至后退的困境。
        关键词:初中,社区,社会课教学素材
        在不少初中学校当中,历史与社会学科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课程不被重视,课时被挤占、削减;很大一部分学生也认为历史与社会课枯燥、乏味、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少。由此导致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大为减少,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走入下坡。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出现这样的情况,必然影响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
        为此,作为一名社会教师,首先要充分领会社会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的内涵和实质,以课标作为教学的指引,学会用教材教;在此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并不是社会课课堂教学的唯一素材,师生身边的街道社区有大量真实的、可感可知的社区教学素材。
        下面就从理论的探讨、实际例子的简介和社区社会教学素材来源和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如下介绍。
        一、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课教学素材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首先,这样做从初中学生往往对那些在实际生活中有对照有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这一点上考虑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的。
        其次,无论是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还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并据“教育即生活”,提出“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念,都肯定了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之间有重要的联系。这也在教育思想上给予这样的操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另外,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要大力提供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人文化(相对于知识化而言吧)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社会课的教学不可能少了与现实的接触和碰撞,也少不了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与深入。因此,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收集身边各个社区真实可见的社会教学素材,用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理念的有益尝试,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社区社会课教学素材用于教学的简单介绍
        有了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有这样丰富的社区社会教学素材可资利用,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特点,我尝试把这些素材资源用于社会课课堂教学。在调动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等几方面,这样做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当中七年级的人口、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区域特色、区域变迁、身边的历史等等课程内容都可以用所在社区的教学素材进行补充,社会舞台、文明富足的生活、成功经营创业有方、方学体育等等的教学中都是利用本地社区现实素材作为教学例子。
        中华文明的发源到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本地社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各个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留下的一些历史遗迹、历史故事、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些时候适当把资料收集的范围扩大到一个县市区)等等则可与八年级的教学进行相应的关联。
        在九年级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除了有课本的综合性讲述外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运动当中、文化大革命当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当地社区的正面和反面人物的姓名、典型的事例来佐证在全国性的重大历史运动中本社区人民的真实生活,以此加深对历史的进一步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教学也从对当地社区人民生产生活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探究开始,接着通过组织调查、访谈活动,访谈当地社区的在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人物加深对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等这些问题更是充分补充了当地社区的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和短缺资源的情况;本地社区因为经济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对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的事例来说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三、社区社会课教学素材的来源
        在教学中采用到的社区教学素材,来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身的收集。本社区的各种宣传报道要留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要了解,本乡本土的趣闻轶事要关注,普通社区居民聊天闲谈时对社区新闻、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评论及对自我经历的“胡侃神吹”有时也要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一不小心,作一定处理可能就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了),凡此种种方法不一而作。但各个村、企、社区一定要多去走走,一为了解第一手资料,二为联络感情,为收集查找资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支持打个基础。
        (二)学生课堂即性回答讨论有关社会问题发言材料的整理积累(不要小看,多注意收集会发现学生的点滴内容的汇总也能够反映出与当地社区有关的许多社会情况)。其实原先也一直不习惯相信学生,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逐渐发现,初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虽然还不够全面,但如果能够相信学生,多用现实的问题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往往也能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特别到八、九年级后都能对结合社会和本地社区实际谈出所以然来。因此学生通过与同学、家人和亲戚朋友间的交流探讨得来的第一手社区、社会资料也成为了我社会课课堂教学素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三)学生小规模小范围的多次社会实践探究活动成果展示报告的汇总。一般的问题往往通过提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个体通过交流探讨进行解决,但对一些相对综合性的问题,比如本地社区的区域特色,本地社区区域发展变化的历史,本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本地社区资源环境综合情况等等则都要借助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利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走进社区,进行调查探究以后才能有一定的成果,并在最后以以探究报告的形式呈现探究成果。
        四、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注意教育引导学生由身边入手,由浅入深,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认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注意现实社区知识与整体社会情况之间的联系,辩证的发展的看待问题。使知识的学习既有从感性的认识又能有理性的飞跃和提高,最后达到深入认识理解社会。
        (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七年级开始以教师展示的形式占多数学生适当参与,以后逐渐推进。九年开始加强学生活动的深度减少活动次数,到第二学期则作为调节适当进行。
        (三)注重实践,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但对学生的活动要耐心细致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方法。要认识学生能力的局限性,以鼓励为主,学生有所得有所收获就应该及时予以褒扬。要有持久的打算,不期望马上有效果,一步步一层层的推进,最后必然会有所收获。
        为了更深层次的运用好社区的乡土教学资源,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社区乡土教学资源的探究兴趣,除了在社会学科上进行更大的深入外,还要体现大人文学科特点,更积极引进与语文等其他人文学科的整合,也注重与科学等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并始终坚持与学校德育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真正的利用好本地社区有用的教学素材和加强学校与周边社区的联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普通教育学.(德)本纳著,彭正梅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