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凌燕
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
摘要:2017版新课程标准修订后,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也于2019年秋季在全国部分省市实施。课标在具体落实十九大精神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综合实践活动”版块要求高中阶段完成的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中提到“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无论是“跨文化”还是“跨学科”,都是新课标从宏观上的建构,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上,比较常见的有跨媒介教学方式,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等。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学习观
对于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比较权威的解读是2019年10月18日温儒敏教授在全国中语会换届会议上的讲话。他说:“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所谓“课”的构成原则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这就是“群文教学”,也可以称之为跨文本教学。”
一、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对学生进行思辩性思维训练
早在2007年,我曾经在执教苏洵的《六国论》时引入苏辙的同题文章进行了比较式教学。那时候尝试这种教学,是应全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模式的探索而进行的,其实现在来看,也应该算作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尝试吧。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由小组长负责;中期由学生分组活动,作好论证记录,确定发言人;后期为课堂呈现。
在第三阶段,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通过回顾,我们明确了苏洵论六国是从赂秦的角度立论的,苏辙则是从六国诸侯对天下形势明确与否的角度立论的,那么为什么二人的观点会有不同?二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父子同题论史,你究竟欣赏谁?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鉴赏者的眼光尝试着作比较性赏读。
在课堂呈现环节,学生确立了诸多切入点,现列举一二:
A、从立论的角度来看,二文没有高下之分。
苏洵《六国论》的立论虽然是针对六国赂秦与否来说,苏辙的立论是针对“士”之不明势来说,但其实这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无论什么原因,都可以归结到人君分不清天下形势,盲目自信或得过且过上。
B.不同意A组观点。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歼灭。(从内容上看还是不同的)
C.从论证的严谨性上看,苏洵的《六国论》高于苏辙的《六国论》。
苏洵的文章除了谈到赂秦的问题,还谈到了“养士”的问题,比如第四段中的论证“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这个问题上,他又涵盖了他的大儿子苏轼《六国论》中的观点,而苏辙只谈了“明势”一个方面,所以,苏洵的论证更全面。
以上是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呈现环节的部分表现内容,力主体现课标“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整个教学活动有明确的主题——围绕六国灭亡的原因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课堂上争锋相对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谈立论的不同,又从父子二人文章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方面谈其文章的共性。另外,学生还能从现实的意义,历史的关照方面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在同中求异,在异中见同。
2019博鳌教育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老师的文章《面向未来的学习》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这样的进化,从灌输知识到培养能力到核心素养的养成,这是教学进化论的阶梯。”我认为群文阅读教学,正是符合了这样的规律。在教学中,只要老师“指挥”得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长期坚持这样做,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进而让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二、跨媒介教学,构建开放的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
确定研究课题:直面伤痛,感恩和平——战争启示录
研究参与人员:班级全体同学
研究前期准备:观看三部经典影片《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阅读
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选编的两篇名作《桥边的老人》
《牲畜林》
研究后期准备:小组确定研究主题;组员分别搜集资料;小组一起讨论整合资料,
确定汇报形式。
研究主题呈现:1、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欣赏
2、由莱辛医生观战争中的人性
3、也谈莱辛医生等
4、影视作品艺术技巧赏评
5、谁解老人孤独意
6、“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牲畜林只是一个容器
7、轻逸与沉重,真实的战争与虚拟的童话世界
8、不同的呈现方式各绽不同的芳华
研究阶段:10月30日——11月15日,观影并形成观影读后感
11月15日——11月17日,围绕两篇文学作品展开研究
11月18日——11月20日,小组研究成果初步展示
研究方法:文献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小组负责人:各组语文小组长
第三部分研讨成果展示过程
这次跨媒介阅读教学活动围绕“战争”这一母题,历时一月之久,我的正常教学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很多工作是学生在课余和家里完成的。老师先指导各小组确定议题,然后由各组的语文小组长负责。会朗读的配好声音文字,善表演的小组还以话剧形式呈现,主持人搜集小组活动成果然后形成串词。这个活动,班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参与其中且乐在其中,这样的学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情。
学生在活动中除了收获了形式上的新鲜感外,还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容量是可以增大的。同样的主题,呈现的样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新闻式,可以是小说体,还可以是话剧,是影视作品……这些形式殊途同归,异彩纷呈。课堂上可以横向连接、纵向深入,让课堂的灵活度更强,进而让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更大。
语文课堂是最具有包容性的。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制作课件,插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文件等,组员间就有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小组中谁主讲谁补充还有一个取舍协调的问题。
战争影视作品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有了文字难以表达的现场感,而对文学作品中文字的咀嚼又让学生在涵咏语言中感受语言深蕴的魅力,进而学会深度学习,安静思考。同时,两者的结合,对在体现语文学科的功用——人文情怀的塑造上更有帮助。
语文课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诸多不确定性。这次研讨课,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的不俗表现,比如课件制作的精美,几个小组对同一人物截然相反的认知,主持人、小组长的统筹能力等等都给了我很多惊喜,更不用说课堂上学生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了。
这次跨媒介学习任务群教学活动,不仅完全转变了传统教学中一文一教的单一模式,还让更多的形式进入语文课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师者应该不断地学习,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从而做好领跑者,带领学生如鱼游于水中般酣畅与自由地走向语文天地的更深处。
参考文献:
【1】董亚萍.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中学语文,2017:7-9.
【2】冉亚.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7(21).
【3】石大海.群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科学咨询,2017,000(038):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