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英语课—我对备课的几点看法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安永霞
[导读] 我们学校建校晚,是一所年轻学校,青年教师多,年轻人朝气蓬勃有干劲、有活力
        安永霞
        陕西榆林绥德县明德小学
        我们学校建校晚,是一所年轻学校,青年教师多,年轻人朝气蓬勃有干劲、有活力、观念新、方法活,教学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也正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的备课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本文拟就在青年教师备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备课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我在阅读青年教师的教案时,发现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他们的教案准备得都很充分,有的可以说是相当细致,连课堂用语都写得很清楚。为准备一节课,七、八页教案写得密密麻麻。但是我发现他们备课时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即《课程标准》。 每学期初始,我们教研组都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可惜的是每到具体实践中就有些“离谱”。
        《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 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根据有关专家 统计,在人类认识活动和交际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两者相加占75%,所以《课程标准》亦明确规定:听、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在我们青年教师的教案中大部分是介绍某词的用法和某一语法内容的讲授,其中列举了许多例句,有些例句来自词典,有些例句来自各种参考资料,甚至有些生僻古怪的句子,相反听说训练所占的比重极小甚至没有安排。有一位青年教师的教案中单就讲that和which用法就用了二页稿纸,估计要讲20多分钟。一堂课花这么多时间来研究一、两个词的用法是显然是不适宜的。因为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它、运用它,而决不应该将语言作为一门学问让中学生来研究。
        青年教师出现这些偏差的根本原因是对《课程标准》学习不够、领会不深。若是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对于上述问题,《课程标准》中有详尽的论述: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言是口语的记录,是第二性的。培养听说能力有助于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我们在准备教案时,一定不能忘记这个根本原则。
        可能个别老师对此持有异议:听说能力再棒又有何用,不如多教学生一点单词、语法,再说《课程标准》中也说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看法也不能说是没有道理。但《课程标准》有一条是这样说的:要在听说训练有一定基础以后才逐渐向阅读训练侧重,否则事倍功半。总之,在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此处借用我国的一个成语“纲举目张”来说明这个问题真是再贴切也不过了。
        二、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
        我们青年教师刚走出学校不久,书生气较浓,面对压力较大的工作,急于取的好的教学成绩,所以力求能和每一位同学相处好,使学生对老师有好感,对英语有兴趣,不难看出学生喜欢上年轻老师的课,因为老师更像他们的大朋友。青年教师这样做本来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但事情往往并不是这样。

众所周知,谁都愿意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很多人、尤其是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不足暴露于人,所以表面的热闹并不能使学生和老师互相有真正的了解,老师还是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学生比了解教材更加困难,因为教材是相对固定的,而学生的思想、情绪、兴趣乃至表现却是不断变化的,这些都对他们的学习有直接影响。
        大多数青年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均能很好地钻研教材,尤其是课文部分往往是不遗余力,唯恐讲得不细,对于教学对象的课堂反应以及教学效果考虑得比较合理,也比较周到。但一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我们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说英语,少说母语,这个要求本来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今年开学初听了一位青年教师课,他在课堂上使用母语很少,而且他们说的英语里有不少词汇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表情我看出有不少学生未曾听懂,教学效果并不好,原因是这位教师对教学对象了解不够,过高地估计他们英语水平。
        对教学对象了解不够还表现在课堂提问上,有少数青年教师对教案中编制的课堂提问自己心中无数。在设计每一个提问时,首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是否班上大多数同学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太难太易均不合适。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怎样去启发他们,调动他们。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制一些难度不同的提问,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对于了解学生,我们的青年教师考虑得不够,教案编制得比较呆板,很难实现分层次教学,更难做到因材施教。其实教案应该是一个可塑性方案,应该针对学生程度的不同和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三、备课时“只备内容不备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对教材、对学生很熟悉,也不一定能上好课,要真正上好课还得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与否,往往决定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甚至决定整个教学的成败。 “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模式是不能过关的。即使如此强调教法,我们的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
        我们听了两位老师在课堂上教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同样的内容,两人准备得都比较充分,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一位老师就这个语法内容在黑板上列举了10来个例句,例句浅显易懂,准备可谓充分矣。学生们忙于在下面抄黑板上的例句,教的勤勤恳恳,学的辛辛苦苦,一幅中国传统的、规范的教学图 。至于教学效果,那么多例句,学生能记住一、两个就不错了;而另一位老师首先请三位身高不同的同学上台,她首先指着两位矮一点的同学问了一句,随即写在黑板上:Who is taller, Zhang Tao or Li Fang? 同学们认识tall这个词,又见老师指着那两位同学,反应过来,用不太齐的声音回答:Li Fang is taller. 实习教师又问,如果要表达Li Fang比Zhang Tao高,怎么说呢?从而又引出了Li Fang is taller than Zhang Tao这个句型。接着老师又指着身材最高的 同学问了一句,写在黑板上:Who is the tallest? 这一次同学们均能回答:Wang Liang is the tallest.然后这位教师又用old,young,big,small等词让同学们造句,分组练习形容词比校级和最高级的用法。她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又贯彻了“精讲多练”这个原则。可惜的是能够如此充分地调动同学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年轻老师并不多,相当一部分年轻老师在备课时未将教学方法写进教案。
        总之,只有认真备课,教师才能对每节课游刃有余,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