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中学 841506
摘 要: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认识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能够使初中生树立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理念,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为自身的合法效益保驾护航。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意识的渗透展开论述。
关键词: 法治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同时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作为新时代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渗透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综合素养。
一、 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启发式情境案例
(一)明确教学目标
笔者从长期教学实践出发,认为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致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教学,那么教课的过程和效果也会不同。笔者认为,教学目标要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既要重视科学概念,又要注重其他领域的延伸;教学目标不能完全用教学内容来替代;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
(二)选择启发式情境案例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会出现学生接受知识慢、学习效果差等问题。所以教师要注重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放性,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基于情境案例之中,并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列举能够触动人心,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案例。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讲道德.诚实守信》这节课时,我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个情境案例视频:张强在期末考试前异常的兴奋,因为他的爸爸跟他说只要他在考试中数学能取得85分以上的成绩,就会奖励他一辆自行车,结果期末数学成绩出来,张强只考取了62分,他看见成绩很懊恼,为了得到他喜欢的自行车,他随便找了一张空白的数学卷子,自己答了题,并给自己打了89分,然后把这张试卷交给了他的爸爸。学生们看完这个视频,我引导学生思考当张强把试卷交给爸爸时,会怎么样呢?有学生说张强会紧张和焦虑,害怕爸爸发现问题;还有学生说爸爸如果没发现孩子这样的做法,以后张强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经常听的故事《狼来了》,孩子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喊狼来了,最后狼真的来了,却没有人再相信他了。在学生根据这个情景案例主动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可以借机引出诚信的内涵、诚信的重要性、懂得诚信的实质,从一个很简单的父子之间的承诺,再到父子间产生的谎言,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与他人失去诚信,都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所以,诚信是做人、兴业、立国之本,也是维系现代社会的纽带,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 实施体验教学,形成法治思维
(一)开展法治辩论赛活动
托尔斯泰說:“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的发生地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青少年有法治意识,就要把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不仅让学生感兴趣,而且还能向学生渗透法治意识,使学生主动学习法治知识。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笔者给学生开展法治辩论赛活动,如:“遇到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网络是否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辩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分别成了辩论赛活动的甲方和乙方,双方就辩题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自己的观点来进行阐述,并对对方的论点进行驳斥。这种教学活动是将法治知识、口才艺术、生活启示融于一体,其中有正方和反方之间的智慧、思想及思维的碰撞,尤其是对“遇到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这一辩题,学生进行了言语上的激烈撞击,正方和反方同学搜集了相关新闻素材,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一些顾虑进行了全面剖析,整个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反应快,对知识的掌握很牢固,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自身学习能力,而且学会了如何明辨是非。
(二)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模拟法庭活动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性,让学生能够以案为镜,能够积极地学好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我选取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被告人是一位初中生,他和母亲一直相依为命,由于母亲对他缺少教育,再加上孩子在外面交了一些不务正业的朋友,时间久了,他因为涉嫌盗窃罪被追究了刑事责任。法庭即将开审,扮演审判长、审判员、被告、律师、陪审员等的学生陆续正襟危坐,并围绕这个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在法庭上展开了交锋,此时旁听席很安静,学生饰演的每个角色都很深入,像极了真实的案件庭审现场,庭审结束后,回归课堂,我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针对这次活动有哪些切身体会,有的学生说,生活中有很多跟我们年龄相仿的人,就是因为不懂法,也不知道事件的严重程度,不知道会触犯法律;还有学生说没有想到违法会在一念之间,在一旁旁听的学生也受到了启发,并表示要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以这个案例为戒,做一个知法,懂法的人。
三、 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眼界
(一)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和时政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生活中处处都有“德”,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和时政热点,并结合课文的知识内容于热点新闻,让学生能够受到核心价值观熏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通过社会热点新闻和时政热点,来启迪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身的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逐步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志向。
(二)借助网络获取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资源
在信息化时代,初中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手机微信公众号,用网络来丰富知识。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手机微信里有关“青少年普法”“青少年法治课堂”“青少年法治教育在线”“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论坛”等公众号,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和视频,典型的案例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汲取网络资源,传播法治的正能量精神。另外,教师要通过网络和学生及时沟通,在学生遇到不解的问题时,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总之,中学生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力军,让法治意识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课上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发挥教育力量,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有法治意识的一批批青少年,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眼界。
参考文献:
[1]杨波.初中道德与法治应如何有效开展法治教学[J].读天下(综合),2019(8):190.
[2]新南记.初中道德与法治如何有效开展法治教学[J].好家长,2019(16):117.
[3]李海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分析[J].幸福生活指南,2019(1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