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兰
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中学 安徽省 黄山市 2459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十分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办事效率。基于此,作为一名处在新时期教育领域中的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提升教学效率当成主要任务,从而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去探讨可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主性,由此再以恰当的引导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以求顺利达到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方法探析
历史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重点学习内容。基于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该当有做好历史教学的积极态度,从而付诸探析教学方法的实际行动,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民主的学习环境下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喜爱程度,争取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良好习惯。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方法作以下几方面探析:
一、回顾历史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领域中有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对历史课堂教学带来极高的效益。基于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懂得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一节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回顾了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过程,袁隆平对国家人民的贡献以及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从而以回顾历史画面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然后,我通过呈现不同的视频画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后,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系统的整理,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从而充分达到了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创建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新时期的教育环境呼唤实施素质教育,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基于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学会创建合理问题于课堂实践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求充分达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节时,首先,我播放了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选段,对学生提问道:“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顺利导入了课题。然后,我指导学生阅读了教材内容,对学生提问道:“什么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之后,我引导学生探讨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使学生理解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我引导学生梳理了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创建历史问题,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本节历史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达到了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交流历史知识,和谐课堂学习气氛
一般来说,对历史知识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是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历史教师,要懂得为学生创造交流历史的环境,所以需要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和谐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交流历史的过程中,以求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实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节时,首先,我通过在课件上展示历史史料和图片表格引导学生做解读,从而导入了新课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危机发生的原因及表现。然后,我根据对学生能力的了解将其划分成了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谈论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从而对学生做了进一步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了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使学生理解了其危害的严重性。最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了胡佛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学生共同交流了其失败所表明的历史趋势,进而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创建交流历史知识的环境,和谐了课堂学习气氛,加深了学生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发展还在进行中。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知道长期保持探析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更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是优质可行的,从而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敬文.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72.
[2]陈立生.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