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中学 138000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创设真实情境,使教学有趣;注重问题探究,使教学有理;关注学生发展,使教学有效。创设有效情境,是最佳方式和最优路径选择,它能引导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使教师为“不教”而“教”。
关键词:核心素养;认知过程;问题情境;大问题意识
素养从哪儿来?或者说,学科教学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素养,的确是个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将有价值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必须的核心素养,有意义的认知过程是桥梁。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怎样创设复杂开放性真实问题情境?
一.拓宽材料来源渠道而不只限于本学科渠道
地理是一门综合科学,它主要研究地域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它从整体反应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文理兼容、相互渗透的实用性极强的一门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只局限于该学科创设情境,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利用其他学科创设情境会起到妙笔生花的作用。如:我们在讲“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引用语文白居易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体会为什么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学生分析得出原来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即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造成山上季节比平原地区要晚。再比如:在讲洋流的类型时,其中密度流有些抽象不好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历史事件设置情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情境深刻理解密度流并深刻认识到我们生活处处有地理。
二.材料加工注重“鲜活”,淡化专业化痕迹,使之向生活情境转化
新课标下,情境教学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源泉、以“学生为主体”,非常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的情境设置总是局限于学科内的常规案例,让学生觉得有些枯燥乏味。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材料加工的“鲜活”,淡化专业化痕迹,把生活中的情境再现课堂。例如:在讲解必修一“热力环流”时,由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文科生物理知识欠缺,对热力环流的原理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生活中的情境“我们家里的暖气为什么是在屋子的下面而不是在上面的?为什么挂式空调我们要放在墙的上面而不是下面?”师生一番讨论得出结论:暖气是给屋子提供热量的,是热源,受热膨胀上升,放在下面使整个屋子都是热乎气;而空调多是制冷用,冷却收缩下沉,只有放在上面才会使整个屋子都有冷气。
三.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渴望接触社会,因此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使地理充满活力。我们抓住时事、关注热点、收集信息资料,使教材活化,与时俱进。例如:“一带一路”战略。时事热点:2020年7月17日,由中国日报网、广东省湛江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湛江召开。
本届论坛紧紧围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等)、人文差异(人种、语言与宗教、聚落及建筑等)、经济状况(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和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国际合作组织)等诸多方面。
四.联系家乡,融情入境
“联系家乡,融情入境”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融合地理观念,包括家国情怀、乡土情怀、可持续发展观等,结合地理情感进行情境素材的选择,可以适当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怀。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时,可以从家乡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为背景材料设置情境:查干湖资源多种多样,得天独厚,特别是渔业资源丰富,2007年8月1日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9月26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查干湖了解生态保护和渔民捕捞作业情况。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生境以湖、泡、江、河以及沼泽湿地为主,还有林地、田野、灌木丛和居民点等,因此,赖以栖息、生存的鸟种也较多,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让学生思考:1、湿地的作用及形成原因;2、查干湖严格执行法定的休渔期,大水面控制生产,渔业生产集中在冬季,渔业生产集中在冬季的原因;3、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每年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前往观赏体验。简述查干湖冬捕对当地旅游业的有利影响?利用乡土特征性事物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五.树立“大问题”意识,创设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问题情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问题的确定应考虑与实际情境相关联,可以覆盖若干条内容要求或教科室的若干章节,围绕问题,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关联性更加突出。”这里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关联性在现实案例中的体现。在“大问题”的统领下,教师依据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通过问题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知识、理清思路、构建体系,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讲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时,按照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阶段,设计了“缘何而行(资源)——因何而痛(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振兴之路(路在何方)”的问题链条。学生通过探究问题,不仅综合学习了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而且构建了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思维框架,掌握了分析步骤和方法,同时培养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目标下,我们追求体现整体性和逻辑性的“大问题”,要求创设的情境是与学生实际、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内容相关联,并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究空间的载体,学生要在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
新一轮课改交给我们教师的任务更加沉重:课堂设计渗透核心素养,使教学有魂;创设真实情境,使教学有趣;注重问题探究,使教学有理;关注学生发展,使教学有效。创设有效情境,毫无疑问,是最佳方式和最优路径选择,它能引导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使教师为“不教”而“教”。
参考文献:
[1]郝鹏翔.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探究——以“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7):1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