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侯旭东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侯旭东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二中学   256800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地理新课标以其鲜明的教育思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地理教师的角色转换。为此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都应义不容辞地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去。本文试就地理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谈三点体会:
        一、要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地理新课程改革不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等。面对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相互合作的观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本备课组教师要同时参与指导,集体备课,团结协作。
        2、师生平等的观念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标确认地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地理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例如在课堂案例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探究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这样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尤其现在我们高二的选课走班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地理新课程体系已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地理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地理教育相结合,地理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
        二、要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比如常见的地理案例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2、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落实做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为全面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如同加工厂生产产品,它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要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1、自主式学习法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注重用学科的的魅力去征服学生,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2、合作式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它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地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形式展开。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的最佳形式,也是保障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既活跃又有序的最佳形式。
        3、探究式学习法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地理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实施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程改革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程改革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地理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