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九小学
摘要:小学是学生初步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启蒙时期,也是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阶段的教育。但目前,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这正是落后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问题;操作
在小学阶段,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解决已知和未知这一对矛盾的过程。而解决矛盾并不是真正目的,最主要的则需要通过矛盾的解决帮助学生掌握处理这一系列矛盾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完善教学模式,并将讨论式教学法作用到实际课堂中,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还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题思路与思考角度,以此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问题为载体,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是依靠形象的思维来理解与记忆的,鉴于此,教师应以问题作为载体,采用直观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感受到抽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活跃他们的思维,以此促进他们认知水平得到全面发展。
以“认识小数”为例,为了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并能使他们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笔者首先展示情境图,即:机器人20元、水枪7.45元、魔方10.25元、玩具熊15元,随后笔者指导学生同座之间合作将以上数字进行分类。在此之后,学生将整数分为一类、小数分为一类。紧接着,笔者揭示教学主题,并提出问题,即:生活中哪里见过小数?以7.25元这个小数为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你认为7.25这个小数包含几部分、7.25读作、写一遍7.25这个小数、7.25元是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这些内容。在解决以上问题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究,这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意识,还使每个学生建立起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以此实现学习目标。
二、以操作为行动,调动学生的兴趣
讨论式教学法能够将课堂营造出利用学生自主交流的环境。
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对某一操作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使每个学生发挥其自身的力量,以此共同提高集体力量。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出新的解决思路,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观察物体”为例,为了使学生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笔者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他们分别站在小熊玩具的周围,并分别说出能够观察到几个面,观察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小组内的学生表达“坐在小熊的哪边、看到了小熊的什么”这样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全面地观察小熊。最后,笔者展示小熊正面、侧面、反面图片,对应位置上的学生起立,同组员判断站立是否正确,以此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总结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这一结论。因此,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展开操作活动,不仅能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丰富他们的认知体验。
三、以整理为驱动,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往往忽视整理归纳与总结的过程,造成学生马上发生遗忘,这样对巩固所学知识也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教师需要以讨论式教学为主来引导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这样不仅能够在学生讨论后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还能够以知识为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使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以便查漏补缺,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以“长方形周长”为例,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够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结束后,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在此之后,笔者请每组学生发表小组的总结。其中,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能够回顾起课堂所学知识,并将自己的原有认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同时,每个学生也能够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完善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此外,当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时,每个学生也能够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而使课堂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场。
综上所述,以讨论式教学为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内化,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并且他们更加倾向于讨论的学习活动中。鉴于此,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将课堂营造出更加活跃的氛围,使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三者实现有机统一,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翟凤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契机[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6(7):90-90.
[2]李惠萍.对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0):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