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满军
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第五中学 735100
摘要: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普及,不仅提升社会的生产效率,而且对革新传统的授课形式,对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注重从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三个角度进行简要阐释,旨在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以下教学问题:信息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但是也缩短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喜欢运用动态图。动态图的使用大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打乱学生的平静思考,导致整体数学教学效果差。针对以上教学现状,本文主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进行简要探析。
一、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网站,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对学生的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在同一课堂上,数学知识的吸收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专门的数学学习网站,并在此过程中,将数学知识进行模块化构建,真正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开展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这部分数学知识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初步接触数学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专门的数学学习网站。在网站的设置过程中,教师设立学习沟通模块。设立此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交流数学学习的所获和所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将数学知识,分为以下四个模块。模块一:有理数学习模块。模块二:整式的加减探究模块。模块三:一元一次方程学习模块。模块四:几何图形初步认识模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会定时定期,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数学学习成果,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地引导,从而真正让更多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开展微课教学,实现教学翻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微课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它可以运用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复习三个阶段,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开展课前预习教学,并让学生在课上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实现教学主体的翻转,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圆与直线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微课,展示生活中的情境,并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鼓励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微课情境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选取老奶奶切西瓜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将菜刀想象成直线,将西瓜想象成圆。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在开课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课下学习成果。小陈积极地举手说:“在菜刀与西瓜没有交点时,我们可以将此看做直线与圆相离;在菜刀与西瓜接触为一点时,我们可以看做直线与圆相切;当菜刀切入直线内部时,我们可以看做直线与圆相交。在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在小刀削铅笔的过程中,也可以呈现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教师运用微课教学,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上完成学习成果的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使用多媒体法,形象展示内容,增强知识吸收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花费较多的实践在数学知识的讲授上,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疑惑。针对这种教学状况,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数学知识,真正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吸收能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正方形”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为形象地掌握正方形在几个平面图形的位置,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教学动态图,让学生更为形象地掌握此部分知识,达到低耗高效的教学目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运用文字的形式,简要介绍多媒体的教学过程:(1)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菱形。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较长的两边同时缩短成与临边的长度相等,即得到一个菱形。(2)将一个菱形转化成正方形。将菱形中的一个角转变为直角,则菱形转化为正方形。(3)将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同样运用缩短较长两边,并保证缩短边与临边相等的方式。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生动地将平面图形转化成正方形,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地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定义,降低学生的学习坡度,提升他们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教师应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促进整体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作斌.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17(15)
[2]刘元昕.如何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J].信息化建设.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