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明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沙堆中学 437407
摘要:我国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速,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维也在不断地改变,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更加的注重学生们之间的合作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在课堂中会常常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能够更好的开发学生们的能力,让学生们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老师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探究式学习;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人才选拔的环节更加看重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所以说在初中数学课上需要老师们注重学生们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们对学生们进行数学学习,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与同学们共同合作,最大化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得到拓展,推行素质教育将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培养放在首位,对学生们的长期发展有着建设性意义,让学生们在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合作探究式学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们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本文将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展开分析。
一、初中数学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过于形式化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很多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呈现形式化,这样是很难给学生们带来实质性的提升的,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数学,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环节设计时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拒绝一些形式化的内容,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要使他们的探讨有价值,有实际意义,不能浮于形式,而是要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使得学生们的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都得到提升[1]。就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小组合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还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所致,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知识点的讲述,会影响课程进度;另外一个方面,学生本身的自治能力较差,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无法始终保持精神集中,这样会直接导致小组合作失去意义。
(二)小组交流时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合作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加强交流,加强合作,相互讨论,解决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同学们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让学生们都主动地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去,但是有些时候个别同学对小组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无法将老师和同学们的思想落实到位,渐渐地他们就会失去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这也是非常不利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这就需要老师们给予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投入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2]。无论是教师或者是学生,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缺乏认识,也就无法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积极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小组划分这个环节,要尽可能的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划分,这是整个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第一个步骤,这将影响整个小组合作的后续开展,是重中之重的环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和如何分组挂钩。
科学分组有很多注意点,首先要确保好每个小组的人数合理,控制在三到六人之间,如果小组中人数较少,就会导致交流不活跃的情况;反之,如果小组中人数过多,将不便于管理,而且有些组员也会面临参与度不够的问题,缺少参与的发言的机会。另外小组成员的确定也不可以过于随意,需要老师们分析学生们的性格进行划分,而不是为了图方便就近分组,否则会造成小组成员分配不均的情况。一般都会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 的原则。这样才能便于小组合作交流工作的开展,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进行讨论,使得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例如在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章节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涉及到计算,该章节内容不难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课上,教师先要利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答步骤,以及常见的题型。当学生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就可以开始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这样更有利于小组的讨论。内容上,可以布置给学生5道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答,用时最短切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得优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在习题难度的设置上应循序渐进,而最后一题则应联系中考,适当增加难度。各个小组在完成习题任务的时候,教师应当仔细查看每个小组解题的步骤是否正确,并对已经完成习题任务的小组进行统计。
通过在课上完成习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又能够让学生感到新鲜,激发起对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兴趣。
(二)教师们积极地指导合作探究式学习
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这一环节非常的重要,这是学生们探究交流成果的展现,所以老师们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们展示他们的探讨成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另外也需要老师对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客观细致的评价,对于做的好的小组要多多鼓励表扬,做的不太好的小组,需要及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有挫败感,要积极引导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增强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总而言之教师们在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积极地帮助学生们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们能够将整个小组合作探究更好的开展。让他们摆脱抽象单调的学习方式,用一种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探索学习数学学科[3]。
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如果课上只把之间留给学生,而不做必要引导的话,势必会对整节课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图形相似章节的教学工作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而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但是由于知识掌握的局限性,学生可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总结出所有能够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所以,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时候,应当注重引导,积极参与每一个小组的讨论。对于没有思路的小组,教师应当引入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让学生进行类比,去推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对推导出部分条件,但是不完整的小组,教师应告诉小组学生能够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共有几个,并引出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也是不同的;对已经推导出所有判定相似条件的小组,教师应和小组一同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何应用到具体题目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教师应拿出一道例题,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
结束语:总体而言,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多的老师们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重视对学生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中会积极地引导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们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告诉学生们如何在合作的环境下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数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同时最大化的帮助学生们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探究性思想,使得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晓平.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概述[J].学周刊,2019(31):46.
[2]吴彩云.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237.
[3]刘文佳.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