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艳
舟山市勾山小学 浙江省舟山市316100
摘要: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十分符合新时期教育环境中的生本教育理念,且该教学方法的落实取得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基于此,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若想做好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继续研究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主性,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达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运用研究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所实施的教学模式十分单调,学生受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不愿意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这便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身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应了解在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模式的作用,从而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落实该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作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运用直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数学学科的教学而言,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有兴趣的参与到课堂当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基于此,身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情境展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复习了学过的平面图形,以美轮美奂的圆形建筑为学生介绍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我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旨在使学生于亲身经历中有对圆的进一步认识,进而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了如何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介绍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之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了如何动手操作用圆规画圆,帮助学生理解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对学生提出了重点记忆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要求,并期望学生能够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运用直观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学科的美与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对圆的了解,切实达到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情境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符合数学学科的本质。
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时代的发展中认识到题海战术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弊端,从而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运用合理的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获取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实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倒数的认识》这一节时,首先,我以板书的形式为学生书写了几组倒数,对学生提问道:“大家观察后能否发现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你们谁能够给这几组分数起一个合适的名字?”从而调动起了学生的大脑思维,导入了新课。然后,我继续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进行指导,激发了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了求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解题体验,并知道了1的倒数是其本身,0没有倒数。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运用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充分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运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能够认识到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生活元素。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运用生活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获取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知识,从而绽放出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负数》这一节时,首先,我为学生介绍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论的气温、游戏加血和掉血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什么叫做负数,让学生感受到了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然后,我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做深入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了正数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又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知道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最后,我引导学生整理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交流了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我通过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运用生活情境授课,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助力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绽放出了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运用的确可以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长期探索如何应用适当的情境教学模式授课,从而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帅澄.浅析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12):46.
[2]李琼.“情”融于教,学启于“境”——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和运用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