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司位
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至关重要,如何发挥课堂45分钟的最大教学效益,成为高中教师的主要探究方向之一。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高中生的发展特征与化学学科特征进行有机结合,在学生极强的自律性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化学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减压”,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地向学生传递化学内容,学生埋头苦学,尽量让自己消化知识,并化为己用。久而久之,导致高中化学课堂变得更加“沉默”,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情绪也会变得压抑。而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受到消极影响,使得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降低。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一、情境教学,打破课堂“沉默”
高中化学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逻辑特征,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物质,同时也要记忆大量的化学理论与化学符号,因此大家在课堂上的发言时间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倾听教师的讲解,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思考与记忆,从而导致课堂的“沉默”。而情境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事物,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与记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让高中化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例如,教师在教学《元素周期表》时,需要学生大量地记忆各种元素符号,倘若学生死记硬背,虽然会在短时间内掌握,但是很快也会再次忘记,需要学生不断地记忆与巩固。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讲述了元素背后的故事,为学生创设化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对元素周期的印象。1871年,门捷列夫宣称“类铝”元素一定存在,但是没有得到大家的关注,一直到1875年布瓦博得朗对铝和铊进行光谱性质研究时发现了两道紫色光线谱,最后通过门捷列夫的帮助完成了这一新元素单质的性质实验。情境教学方式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打破“沉默”是最好的方式。
二、实验教学,打破课堂“枯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实验必不可少。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为了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通常会采用实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实验演变步骤,导致学生并没有实验参与感,只是盲目记忆知识,从而感受化学课堂的“枯燥”。为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亲自开展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并在实验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例如,教师在教学《浓硫酸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浓硫酸的一些特性,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验证其特征,收到了学生的“欢呼声”。首先,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托盘天平、烧杯、量筒、验温器、酒精灯、玻璃棒、浓硫酸、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如:“大家面前有两瓶同样大小的瓶子,可以把它们放在天平上,观察它们是否一样重,哪一个是水?哪一个是浓硫酸?”或者“浓硫酸与铜片反应中,溶液会变成蓝绿色,这是为什么呢?”总之,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的实验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能够在“提问”与“回答”中,形成互动,打破“枯燥”。
三、分层教学,打破课堂“定式”
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存在一定的学习差异。尤其是高中生,前期的学习奠定了现在的能力,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将班级学生分为三大类,在课堂问题设计中,针对每个类型的学生都设计一个相应的问题,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有所区别,既能够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发展,也能够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例如,教师在教学《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首先明确每个类型学生的学习目标,第一个类型需要掌握氯水的成分,并理解其性质。第二个类型的学生则需要再次基础上,分析在不同反应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微粒的性质。第三类型的学生需要在前两个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微粒的性质。此外,在课后作业中,考虑到高中生的自尊心,可以将练习题设计为相同的题型,并且要求大家按时完成。但是教师在心理一定要进行类型划分,即使有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全部填完,仅仅完成他所属的目标,那么教师也不要进行批评教育。
综上所述,学生、教师、教材作为高中化学课堂的三大活跃因素,是打破课堂“沉默”的有力武器。尤其是教师要借助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达欲,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也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地渲染课堂氛围。同时分层教学方式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对症下药,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希望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够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加权.新课改要求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科教导刊(下旬),2020(06):152-153.
[2]高丽夺.合作学习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