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娟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王新庄小学 236124
摘要:“多媒体”的实施,为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趣,手段更加多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必将发挥越来越强劲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光彩。
关键词:“多媒体” 识字教学 学习兴趣 实效性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新科学技术的不断走进农村课堂,“多媒体”的实施,为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视野窄,对一些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除了电视外,就是课堂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这样有利于农村孩子掌握课本知识,接受新事物,理解新概念,更快更好地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我在农村小学工作的几年中,经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沐浴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改的优越性,特别是多媒体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帮助和优化。它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轻松自由地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突破了原有的课堂局限,拓展了师生的信息量,寓教于乐。
一、多媒体使识字教学更有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在传统的教学中,生字教学一直是老师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或几张卡片,单调的、机械的、抽象的教学生“读字、认字、记字”。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更是乏味。
“多媒体”将多媒体引进了课堂,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在对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其他道具所远远不及的优势。如教学“笔”字时,多媒体演示出来的竹子不断变化,最后与下面同时不断变化的鬓毛,合为一体,孩子们看着看着,眼睛都瞪圆了,太神奇了!学生在自主练习时如有疑问,可随时去调用白板中的资源,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地突破汉字的书写难点。
二、多媒体令说话训练更扎实
在低年级的说话训练中,观察插图是练习说话的重要途径,学生往往通过对图片进行观察,再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说话训练。但书本上的插图数量并不多,学生面对同一幅图片,说出来的内容往往大相径庭。插图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例如:说话训练《秋天来了》,这课要求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秋天,说出秋天的色彩与特色。书中提供的画面仅有一幅,学生描述的空间都被这幅图所限制,无法放开思维。而“多媒体”资源却可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孩子们眼中的秋天不再是仅有一棵落叶飘零的大树,也不再是单单南飞的雁群,画面的切换活跃了孩子的思维,说出来的内容自然也活泼多样。
三、多媒体让课文教学更生动
“多媒体”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的资源,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跃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有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再见了,北京!》这课时,我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并加以整合利用。
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突出文章主旨,我播放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配上优美的歌曲《我和你》,在深情的演唱中,一幅幅奥运会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有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画面,有奥运健儿驰骋跑道的雄姿,有获奖时运动员们流下激动泪水的场景,也有告别时相互拥抱依依不舍的感人场面……通过这一组幻灯片的放映,学生们深切体会到了奥运会的伟大感召力和影响力,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这种展示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教学效果自然非常好。
四、“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感兴趣;而“多媒体”呈现的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抓住小兴安岭“美”的特点,用“多媒体”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通过课件依次展现在学生面前,伴着轻松愉快的音乐,随着有感情的朗读,画面美丽的景色与课文描写相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创造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优美情景。此刻,学生仿佛进入茂密的林海,置身于娇艳的野花丛中,追逐着活跃的小鹿群……那满地的蘑菇似乎伸手可得,那神奇的人参似要频频招手……学生此时的情感已和作者发生了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讨论,在浓厚的兴趣中分析、理解、品味、感悟,从而加深感受美的意境。这不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多媒体”的运用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教学内容、展示学习目标、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学生又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并做出回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回答及时迅速地给出判断,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还便于课堂的及时反馈、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尤其是练习设计,容量大,方便快捷。利用“多媒体”设备,其训练效果非常好,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总之,“多媒体”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这些设备的使用效益,要做的事还很多,要真正使我校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我校教育教学,还需要每个教师共同努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必将发挥越来越强劲的作用,在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吴忠良
2、《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 张汉明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刘达冬
4、《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