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良
黑龙江省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157400
摘要:语文不仅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不断要求当前的语文学科同德育深度融合,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德育有效渗透入语文学科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正直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形成高尚的道情情操。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德育功能;品德熏陶;教学环节
引言: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始终代表着社会和时代的先进性。因此可以看出,语文具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方面,即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内心体验、情感表达,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张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学生的情感、修养、智力、学识、态度等出发,从而能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下基于笔者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德育及应用策略做出简要分析,以期能为教育界同仁分享和交流。
一、挖掘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其教材都是经过当代各学者名师所挑选后所编纂,既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又有着光辉的历史人文价值,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和社会属性无疑是落实德育的重要渠道,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如教材中的优美文章,课文中体现的先进社会思潮,和以介绍先进人物和社会公德为代表的的各种道德模范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这些都在为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而做准备。
例如,我讲解的课程《最后一次演讲》,本篇课文是闻一多先生为纪念李公仆所作的慷慨激昂的悼词。课上我带学生阅读文章,并且进行分段讲解,如首段是开篇,讲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二、三段是国民党的残忍行径,末段则启示中国人的精神永存,誓死与邪恶抗争到底等。然后讲解课文中具有感染力的词汇、语段等,如毁灭、力量、悲愤痛恨、宝贵的生命等,以及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这些极富有情感张力的演讲词。同时我会让学生上台演讲,从而让学生在演讲者感受闻一多先生那份对国家、民族怀有的真挚热忱,以及与邪恶不同戴天的正义之感,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彰显的慷慨激昂的斗志和爱国情操。
二、营造德育氛围,加强学生的品德熏陶
科学证明,人极其容易受特定的氛围影响,而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学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和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看,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因素实际就是通过语文和德育融合学生产生的情感互动,在相互交融之间的使学生的情感同优秀道德品质趋于一致,产生强大的道德感召作用,因此在课堂教育营造德育氛围非常关键。
例如,我为学生讲授的课程《背影》,在上课时我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本堂课文的有声朗读版,以及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视频、图片等,突出课文中父亲的外貌描写,临别擦泪等情节,以及课文中最感人至深的片段,如“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通过视频兼有声朗读,使原本简单的课堂朗读讲解更具有情感色彩,从而打造一堂浓郁德育氛围的高效课堂,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在课堂上感悟亲情,以此来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挚感动的父爱。随后通过讲解课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父爱如山四个字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家庭、父爱有新的体会,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意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强化德育课堂效果
有效的教学计划决定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开端,所以教学设计的正是决定教育任务能否实现的基础,也决定着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因此,教师应当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德育目标渗透在各个环节之中,将德育和课堂实践有机结合,发挥二者有效的互动作用构建良好的德育课堂,以充分彰显课堂教育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我执教的课程《纪念白求恩》,首先在课上通过讲解白求恩大夫一生的光辉事迹,从抵达延安到耐心为伤员做手术治疗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白求恩大夫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精神。随后我问学生,白求恩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海外名医师,为什么坚持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且甘愿为当时的中国奉献出生命?并且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中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所启发的深刻意味。最后我让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并深化理解,引导学生从白求恩的事迹到问题思考,再到课堂讨论,从而感受白求恩大夫体现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包含浓郁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强的德育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积极树立教书育人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教学修养,将知识和道德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高尚道德的熏陶,从而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陈钦杰.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黑河教育,2015(07):44.
[2]刘新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中国教师,2015(S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