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杨杨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平等小学 325802
摘要:体态律动学由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兹首创。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内在生命情感的表达,人类通过身体内在生命情态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下面,笔者将从体态律动是什么、体态律动在音乐课中的实践作用、体态律动结合舞蹈的教学实践三方面出发,浅谈结合小学音乐课堂的体态律动。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实践作用;结合舞蹈
一、体态律动是什么
(一)体态律动的原理
体态律动学由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兹(Emile Jaques—Dalcorze,1856~1950)首创。为后来音乐教育树立了典范,也影响到了奥尔夫和柯达伊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人类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内在生命情感的表达,人类通过身体内在生命情态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他认为,音乐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更不应该脱离音响运动及其说表现情感的相结合的由体验,这种体验必须是以音乐和身体相结合有韵律的运动为基础。
二、体态律动在音乐课中的实践作用
(一)体态律动有助于培养节奏感
节奏源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结合生活中的常见语言,在语言中发现节奏在歌唱课和欣赏课当中用走路的节奏感受恒拍,拍手跺脚来感受强弱,大自然的动物叫声感受节奏型。
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通过动发展节奏感是最佳的实际,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协调,思维敏捷,表现丰富。又好动的特点,适于结合运动进行节奏训练。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用最简单的拍手拍脚跺脚,摇头,弯腰等来感受强弱拍节奏性。用走,跑,跳,感受速度恒拍。例如:小学三年级《摇啊摇》这课的设计上,我让学生拍一次手拍两次脚,感受三拍子的强弱。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三拍子的动作节奏如跺脚拍肩等。让学生主动去想象设计和体验并且最终吸收并且能有创造性的去设计三拍子的击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注意力很集中。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之上再去模唱音高,最后学习旋律加入歌词。最终歌曲呈现的效果就比较好。从这课例中得出体态律动对学生学习拍子和节奏有很大的帮助和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体态律动助于情感的表达
教师在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吧动作和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境以及风格特征结合起来,从而深入表现出歌曲的内在情韵。虽说体态律动不是舞蹈动作,但是舞蹈也与之有着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但是要突出主题。
比如,名族音乐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张冠李戴,在进行体态律动先介绍本名族知识让学生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作品风格和氛围内做体态律动。
例如:在二年级欣赏课《森林的水车》这节课中创设大森林的情境,老师用不同的律动节奏和动作表现不同的句子和段落,学生很快能分清乐句和乐段。如用手转动表示水车的转动声乐,用走路来体会强弱拍变化,用动作捕捉乐曲中鸟叫声等。通过特殊的律动设计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会。从而真正理解作品情感和分清结构,捕捉作品中的关键部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上的肢体表现。
(三)体态律动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核心是“即兴”,即兴的目的是在有丰富想象力,个性音乐素养的前提下进行创造。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养成敢于想象,创造的习惯,和流畅的表达自我的勇气。对于学生而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即兴表现是一种将内心情感或生活体验转化为音乐模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
例如:在二年级欣赏课《青蛙音乐会》这节课中我首先创设音乐会的情境,带学生感受音乐教授基本的青蛙叫的动作,体会不同乐段的情感。在情感体验和素材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有青蛙叫的地方扮演小青蛙自己去设计不同的动作。在出现青蛙叫的时候跟着音乐的节奏原地集体自由做动作,第二遍聆听作品时流动做动作,第三次聆听按照顺序轮流做动作。教师加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律动动作会设计的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音乐综合素质。
三、体态律动结合舞蹈的教学实践
在小学很多音乐作品中是载歌载舞的少数名族作品,所以在设计这的作品律动时需要加入一些舞蹈元素,第一能让学生通过该名族特色舞蹈动作感受歌曲风格。第二通过舞蹈律动加强歌曲韵律的体会更好的学习和表现作品。
例如:在执教《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傣族名族音乐的特色,我创编了一段与歌曲相符的傣族孔雀舞律动,学生先做律动感受歌曲风格和韵律,再边做边唱。歌曲的旋律和律动紧密的配合。再完成这首歌曲后,再让学生归纳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学生进过唱跳表演的体验,就能说出这首曲子的音乐情绪是优美的。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在节拍节奏的教学上运用体态律动可以全方位的参与到音乐中去体验,并且能很好的掌握节奏节拍。在情感体会上,能在情境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激发内心的情感。在想象力创造力上,能激发学生的内心表达欲望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体验。体态动结合舞蹈元素在音乐课中的使用也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接受,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黄凯兰.体态律动在当代实践研究[J]江苏.苏州大学音乐学院2015.9
[2]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
[3]陈瑶.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育学模式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