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长垣市苗寨镇马野庄慈济希望小学 河南省 新乡市 453400
摘要: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将美术与生活相连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本文作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以“基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美术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个方面入手,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美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写明:“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讲美术与生活相结合,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和想象,培养学生没得意识。那么教师到底应该如何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基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
美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基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美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此,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生活和学习的热爱,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使学生自发的保护自然环境,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在学习“寻找美的踪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去进行观察,观察花朵等自然物,观察高楼等建筑物,发现它们的美,并且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下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介绍,使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鼓励学生用敏锐的直觉进行探索和找寻,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赏析美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运用美学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合,应该注意多媒体的良好使用。
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变抽象的知识点为具体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音乐为所学的内容增添一份生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视觉加听觉双重刺激,更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利用多媒体,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的观察和学习,带领学生认识美术的差异和美术不同表现形式的差异,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可以包容世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教师在进行名画的讲解的时候,可以采取“名画开口说”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和新技术让画中的人物开口自己介绍自己。如此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得枯燥无味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调节课堂的气氛的同时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从而使得美术发挥其特有的魅力,使学生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三、借鉴国外先进的美术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国外先进的美术教学经验的学习,结合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经验、抓住我国学生的特点改革、补充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思想。教师在引进国外的教育经验的时候,应该注意将经验“本土化”,要使得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适合我国的学生、我国的教育体制,避免盲目将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引进,教师在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的时候应该注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例如日本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就十分注重美术与生活与自然的连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意识,笔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让学生去捡一些各种颜色的叶子、花瓣组成一幅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得学生可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如法国在进行小学生美术教学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创意,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笔者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不断地尝试新颖的形式来表现美,来展示自己心中的美。
四、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基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自然中的美,让学生认识美的特征和美的多样性。教师还应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美术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我国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注意学生的创意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利利.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000(004):159-159.
[2]李艳莉.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00(034):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