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响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实验中学
摘要:在平时教学中,一线教师应注重结合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提升课堂效果的策略与方法,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探讨了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效果的四点策略,分别为注重课堂运动习惯,细节起航;选准课堂教学思路,有的放矢;设计科学课堂流程,紧凑有致;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达致高效。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效果;教学思考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初中体育课长期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甚至于一些教师也不太关注课堂效果的提升。不过,这种情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正在日益改善。这也就促使一线教师更为积极地寻求如何有效地提升课堂效果。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思考对此谈一些策略性意见,冀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注重课堂运动习惯,细节起航
体育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它不同于其他知识类学科的课堂,很多课堂行为细节细节往往影响乃至决定着课堂效果甚至于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运动习惯和运动观念。以笔者的自身感受来说,当我看到上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叠放衣物、摆水杯,以做好运动准备,如果摆得整齐有序,井井有条,心里就觉得舒服,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更好;如果是满地乱扔或是随便挂在哪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堂情绪和状态自然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即便这种影响是在潜意识中。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其普遍作风活泼奔放,甚至随意,很多事情不太去注重细节。而我们一些体育教师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忽视这种细节,这是很不应该,所以笔者认为,体育课除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运动观念。
如集合前要有序整理好自己的物品(衣物水杯的摆放);运动前要切实做好准备活动,最好能够自主进行(起初一二节课由教师指导和带领);课中喝水休息要看时机场合,讲究有序,避免随意;课结束时记得回收器材,拿好自己衣物,并懂得感恩相互合作的同学,感恩教师,感恩学校,等等。这些细节都很重要,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平时多强调,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观念。
二、选准课堂教学思路,有的放矢
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做一些复杂的事时,需要首先确定正确的思路,即所谓“方针”,然后再进一步确定策略及具体的方法手段,如果起先方向就错了,则事情自然办不好。课堂教学自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如立定跳远教学是以技术为主素质为辅,教学中可以把立定跳远的四个技术动作拆解开,让学生们学会反弓跳、收腹跳、直膝瘦腿跳等,从而切实地体会到每个环节并能够正确发力。耐力素质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坚持品质”,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长跑(追逐跑、越野跑、法特莱克跑等),通常笔者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尽力去跑,应引导学生达到不停,不走,主动克服耐力跑心理阴影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就能达到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目的。
再如排球、篮球、足球等项目,初中阶段应以技巧教学为主,升级阶段可以用特殊规定比赛来提高兴趣,并给学生逐步渗透正确的比赛规则。
此外,初一是学生适应新阶段体育学习的重要时期,在初一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应多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体育课开始二三周内应多组织一些破冰类体育游戏,以来增强学生之间的熟悉度和信任度,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新团队。总之,体育课要首先基于实际情况选准思路,以期收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科学课堂流程,紧凑有致
体育课堂由于是户外课堂,而且开放性强,相比于其他知识类课堂来说把控难度会更大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课堂流程的科学合理。概括来说,要力求达到循序渐进,紧凑有致的效果,一方面能很好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运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控课堂。笔者曾在一节篮球课采取过如下课堂流程,不妨在此作为一例:
从最简单的熟悉球性入手,进入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使学生通过变换距离体会不同距离传接球的用力大小、发力顺序,进一步巩固蹬伸翻抖拨的动作要点;随后行进间圆形侧身跑运球、传接球又给学生提升了一个难度,同时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学生们在移动中完成接传球、运球、再传球的衔接动作,最后是三角传切上篮的一个组合练习,集技战术一体,向实战又迈进了一步,这样通过组合练习使学生充分体验了篮球运动带来的成功感,而学生展示带有自我特色的上篮方式更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课堂的最后是腹背肌练习,同学们都尽自己最大努力积极完成练习,提高了核心力量;在课的结束部分则让学生分组进行各种手法的放松,通过捶、抖、揉捏等方式相互放松,身心都得到了放松,解除了运动疲劳。由于学习环节安排紧凑而井井有条,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达致高效
在初中体育课中,小组合作已成为非常流行的教学模式。其根本原因是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落实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理念,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潜能。小组合作教师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组的合理性,多数教师都知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简单来说,这是为了在小组内形成互补效应,小组达成实力均衡,从而既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又利于各组间步调一致或是竞争公平。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小组合作还可以成为落实分层教学的良好途径。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如果将同一水平的学生划分到同一小组,则就可以对各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地分层教学方式。所以,教师要全面而充分地认识到小组合作的作用和功效并基于具体情况加以合理高效的运用。
综上,本文简要探讨了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效果的四点策略,分别为注重课堂运动习惯,细节起航;选准课堂教学思路,有的放矢;设计科学课堂流程,紧凑有致;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达致高效。在平时教学中,一线教师应注重结合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提升课堂效果的策略与方法,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燕.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研究[J]. 数码设计, 2017, v.6(10):277.
[2]闫现菊.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研究[J]. 科幻画报, 2019, 000(001):P.14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