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的一种现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吕国玲
[导读]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涌来时,我们每位教师都在思索着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
        吕国玲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额如乡中心小学
        摘要: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涌来时,我们每位教师都在思索着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教学观念会扼杀学生的天赋,因此,美术老师及家长应该更新观念,保护学生天真浪漫的童心,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正肯的评价,引导学生画出真情实感,用画笔点亮孩子的心。
        关键词:观念;童贞;创造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上美术课时兴趣非常浓,他们可以一节课不停的画,忘记休息、忘记“讲小话、做小动作”,甚至比上语文、数学课的纪律更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美术的兴趣在逐渐下降,到小学六年级,能持久保持对美术学习兴趣的学生就不是很多了,到初中就更少了。面对这种教育现状,我认为除了学校的教育体制还有待完善外,教师和家长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只有更新了观念,才不会扼杀孩子的天赋,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一、没有保护学生的绘画童贞
        学画之初是人生相对独立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天性中带着人类先天遗传的原始记忆,有未被污染和扭曲的纯真,有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最直接,最好奇的求知欲望及表现能力。这种人生之初的朴实无华,原始简单的情感个性表达正是一切艺术孜孜以求的精髓。著名的世界艺术大师凡高就说过他一生都在模仿儿童的绘画,可见儿童的创造是多么有魅力啊!
        然而在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思维习惯:①画得象,准确才算美;②片面的认为干净、整齐、 规则便是美。这些框框都教师和家长在教学中渗透的,它根本不属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表现力。就算涉及到一些规律, 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置于森严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否则,生命的创造欲望和创作力便无法向外澎湃 。就象写作文一样,若一开始向百分看齐,便无从下笔。

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念 ,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只是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特别是 在少儿现有的知识水平下。
        二、对学生绘画评价的片面性
        对于学画的人来说,都懂得这样一句话;“法无定法,法随心定”。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画没好坏之分,只看学生是否尽展其纯真和无拘无束的感受。例如有的学生想让老虎跑得更快就给老虎画上六条腿,这是多有趣的想象。若在有些人求象的认识下,是否还会留下那充满神奇充满创造里的“两条腿”呢?幼儿时期,孩子是无拘无束的创造者,是不点自通的“艺术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渐渐不画了,因为他们害怕画得不象,不敢发挥想象来表达真情实感,何况“年龄大了要画得更象”的要求约束着这些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本应是绘画的主人,自由支配想象的翅膀任意去飞,表现他们眼中的美丽,说他们最想说的童谣,对一些学生来说,年龄越大,创造思维越被禁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想象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慢慢对以前的无拘无束感到不满足,这需要教师,家长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启发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表现个性、情感。若只看重形象,日久天长,就容易让学生心中产生“象就是好”的错误观念,一味模仿,作品中一点情感和创意都没有,从而失去作品应有的灵魂。正如大画家廖冰兄先生说:“很可能把孩子教成只会拾人唾余,墨守成规的画匠,无论学得再多技巧,也只能画出无情的图,而不能画出有情的画”。绘画不是照像机,不是被动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对原物象的再创造。学生的绘画目的并非要创造出惊人的作品,而是要表达自己的那份感受,表现完了内心就无比高兴,加上老师的鼓励,适当的指导和启示,他们的绘画兴趣越来越浓。
        美术教育不是不能教,而是不能过早地往画得象上去教。儿童美术的教是要在游戏中让学生尽情的玩,尽情的体会感受,玩时尽兴随心,画时尽情挥洒自如。教师在“游戏”中启发诱导“不教而教”。过早地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视技法训练为教学重点,难免不走“应试教育”的套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忠实原作,忠实于物体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眼中的世界,而忽略了学生心目中的世界。
        美术知识无穷无尽,美术的艺术博大精深,希望广大美术爱好者能用自己的一幅幅精彩作品绘出丰富多彩的七色空间,同时希望广大美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