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美
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陇公小学 551608
摘要:随着新时期小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但客观来说,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很难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知识要点并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小学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预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课前预习;能力培养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已经成为其核心素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立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自主预习流程,确保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课前预习有效的掌握本堂课的基础概念和大致流程,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呈现预留出更多的时间。
一、循序渐进地讲解预习方法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认知中的课前预习就是将书上内容笼统的看一遍,这一认知显然是不全面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重点向学生阐述课前预习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的预习能力,经历一个逐渐蜕变的过程。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严重压缩了他们的课下娱乐时间,所以很容易对这一教学行为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避免使用灌输法,而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每一次的预习规范合理的步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渐明晰课前预习的大致步骤,并形成初步的预习习惯。比如说,在向学生讲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并不是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彻底掌握相关概念和计算技巧,否则课程的开设也将失去意义。所以,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和算法进行系统性回顾,为学生布置几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鼓励学生通过基础预习计算和两位数解题理念相类似的、简单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如“320×16”“270×14”等,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理解。如此一来,在正式授课阶段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出示难度系数较高的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知识,而学生在教育夯实的知识基础配备下,也会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游刃有余,更加轻松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概念。
二、分层分步地熟悉预习步骤
为了确保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结合班级内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制定分层分布的预习方案设计。
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几个现实问题为学生构建知识预习的自学模型,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学生通过与同龄人的合作探究以及良好的学习平台来满足自身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他们的认知,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对新知识进行具体阐述与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抽象性展开抽丝剥茧的分析。最后,教师可以在发布预习任务是为学生设置和预习内容相关的典型例题,鼓励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思考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而真正将预习所收获的知识融入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比如说,在引导学生预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为学生发布以下预习任务:其一,通过对教材上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来联想生活中存在的三角形模型,将图形的概念和具体的形状联系起来;其二,亲自动手制作几个三角形,并探索通过对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尖形拼接可以得到什么图形;其三,探究思考三角形和其他图形之间的特殊关系。经过分层分步的预习,学生的知识体系已经相对比较完善,而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在对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剖析,那么学生的学习思路将会更加透彻。
三、持之以恒地完成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在短期来看能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长期来看将会令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其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学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在与学生的共同坚持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比较晦涩难懂的新知识进行标注,进而初步确定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学习的对象;再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标注,并通过互联网媒介对该知识的延伸内容进行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预习能力的形成是其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预习习惯,鼓励学生在预习新知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对数学学科生成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林.如何利用微课进行小学数学课前预习[J].学周刊,2020(04):140.
[2]乔红梅.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前阅读作业设计[J].江西教育,2019(30):71.
[3]江苗.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60.
[4]丁德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浅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8(0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