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静
烟台市牟平区埠西头小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104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的发展理念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活动之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环境带来革新,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是小学生教育发展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实践探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手段和引导方法,致使学生的主体发展受限。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思维特点的基础学科,对于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在认知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探究思维,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依然存在沿用传统教法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效果难以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实际意义、开展的具体策略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1、教法运用单一
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的记忆效果得到加强,有助于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依然存在沿用传统教法的现象,缺乏对原教法的创新与改进,导致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和学习效果上存在偏差,阻碍其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是亟需教师解决的问题之一。
2、环节设置不当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由多个课堂环节组合而成的,其环节设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课堂环节,导致学生个体在环节的参与上存在不协调、不适宜等现象,致使课堂活动处于费时低效的不良状态。此外,部分环节在组织和内容上与学生产生脱离,不利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主体渗透,影响其整体质量。
3、主体效果不佳
众所周知,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创设以学生位主体的课堂互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更易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本位思想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堂效果,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阻碍效果,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实际意义
有效,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其学生主体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因此,有效教学更多的强调教师对学生采取适当、科学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获得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的学习效能,从而实现其学生主体发展的目标。将有效教学渗透于课堂活动之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夯实自身的课堂基础,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效果。同时,将有效教学作用于课堂活动之中,还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环境,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意识、逻辑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将有效教学运用于课堂活动之中,使教师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主体发展状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制定教学计划,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从而达到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目的。
三、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1、结合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贴近实际生活的基础学科,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生活现象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直观的场景引导下,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现象,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探究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的教学中,这是关于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及位置描述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已在二年级时学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位置及表述方法,我将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周边地图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轻松找到所要描述的位置地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随后,设置简单的导引问题,如“从校门口出发,如何到教学楼?”“从学校出发如何走到文化中心?”等问题。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示,结合问题内容,纷纷举手回答并指出路线图。通过生活情境的构设,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得到新旧知识的融合,提高学习的质量。
2、创新问题内容,巩固学生课堂基础
问题的创设,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数学概念、运算法则等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还能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巩固学生的课堂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及时掌握授课动态,了解学生的学情发展,进而在下一阶段的实施前进行调整,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灵活设置问题,创新问题内容,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其有效设问的效果。
例如:在“采摘节——混合运算”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基本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了解其算式的运算顺序,为了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结合学生的学情变化,设置以下问题:①辨对错:14+16×8=30×8=240() 93-13×6=80×6=480() 48×5-20=240-20=220()②动物园给熊猫安新家,一共由16个山洞,每个山洞能住4只,有62只熊猫,还可以住进几只熊猫?③一把椅子的价格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格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钱?通过对问题内容的灵活设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到巩固。
3、开展小组探究,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法则等知识点的学习时,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存在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运算错误等差异化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情状态的把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难度和问题点,进而有针对性的去解决,以此来满足学生个体的学情需求,促进其学生整体的共同发展。
例如:在“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学情现象,我对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组织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理解、合作帮扶的过程中,打牢自身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我还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如“贾师傅想用20米长的栅栏去装饰小花圃,已知这个花圃是一个长方形,长为3米,宽为2米,请问栅栏的长度够用吗?”等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通过小组探究的开展,既能兼顾学生个体的学情需求,又能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活情境的结合、问题内容的创新、小组探究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有效激发,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意识得到加强,进而巩固学生的课堂基础,实现其学生主体的有效发展。此外,从学生的个体学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引导方法,从生活环境、问题环节等方面进行深化,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情需求,促进其学生整体水平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晓芳.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6):93.
[2]王定蓉.浅析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J].中华少年,2017(18):182-183.
[3]陈仕洪.小学数学创新式教学理论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