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成
东丰县第二中学 吉林 东丰 136300
摘 要:古文记录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文是对古人智慧的继承和发扬。正因为如此,古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的高中语文古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相对较弱的一部分,其教学方法的陈旧,限制了古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呼唤着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一、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的目的
学习古文,就是要在理解字词含义的基础上读懂古文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的目的。
(一)学习文言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文在词汇和语法上差异颇大,尤其是“文言文”,它具有“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的特点,因此,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古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古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
比如《师说》利用正反对比论证来阐述从师的道理,《劝学》利用比喻论证来说明学习的意义,《苏武传》善于利用次要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这些都体现出古人的思维方式,正如叶蜚声、徐通锵在《语言学纲要》中所说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2.古文记录着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等文化内容。
3.古文中传递着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思。
二、当前高中语文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学习语文不是单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而是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高中古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否体现了新课标的导向?在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哪些问题?为此,笔者特实地走访了辽源市东丰县第二中学,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随机选取的500名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该学校高中古文教学的学习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东丰县第二中学是辽源地区三所资深重点高中之一,学生素质和教师素质中等偏上,因此,所调查的结果应该基本能反映古文教学的实际。以下附上东丰县第二中学高中古文教学学习情况调查表:
![](/userUpload/4(23110).png)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表的反馈信息,结合参与访谈教师的回答情况来看,古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古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存在问题
从东丰二中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抽样调查的500名学生中,81.4%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古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足见应试教育观念仍旧深入人心。另外,高考语文试卷共150分,古诗文阅读35分,其所占分值也让教师对古文教学不敢有丝毫怠慢。因此,不少学生反映,老师在古文教学中仍然秉持应试教育的观念,考什么教什么。
(二)教师在古文教学中教法存在问题
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忽略学生在古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简单地说,现在许多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仍旧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古文教学中也是如此。
三、提高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水平的对策
针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目标,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以及结合现实,对于古文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下面将综合一些古文教学实例来谈谈提高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水平的对策。
(一)结合新课程理念,解决教师的认识理解问题
教师须转变应试观念,认识到古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以《赤壁赋》的教学为例,一般老师在讲授《赤壁赋》时,往往从语言上进行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以求应对高考,至于对夜游赤壁中所寄寓的作者情怀的探询过程,却往往被简化压缩成一个简单的结论。苏轼在文中固然有“饮酒乐甚、喜而笑”等文字抒发情怀,但他与山水的相遇而相融,于主客问答中所流露的心境的转变,还是需要我们借助文字的引导,来还原这场心灵与自然的邂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这篇古文之时能受到心灵的启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针对这篇古文,教师就应该着眼于让学生领会苏轼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和豁达的胸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苏轼的这种豁达情怀的,如:“苏轼与客游赤壁时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客人为什么会由乐转悲再转喜?”“苏子解客之悲体现了苏子的什么情怀?”,这样才能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苏轼的心境之中,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领悟苏轼在几度被贬之后依旧保持的乐观和旷达。最后,在布置作业环节,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面对逆境仍旧乐观向上这方面的名人名言或者素材,以此来让学生反复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真正达到古文育人的目的。
(二)结合新课程理念,努力钻研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古文教学长年累月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单调等问题,古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改善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珏.文言文教学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2001(6).
[3]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王荣生.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J].语文学习,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