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丽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黄埠镇小王营小学 463800
摘要: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能指导现实生活,能渗透人文素养,能传递文化精髓。但语文也是一门语言,有着自己的体系与特点,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对学生来讲可能有些枯燥、无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探究趣味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发挥的价值,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课堂;教学效率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大家都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从中获得新鲜感、愉悦感,小学语文课堂更是如此。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限制了“趣”的诞生,削减了“趣”的意义,导致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累心,课堂氛围沉闷压抑。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笔者发挥了自身素养,履行了自身职责,学习借鉴了优秀教师的案例并借助实践活动检验,终有所获。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思想上的“趣”
过去的课堂中教师占据着课堂主导地位,“操控”着一切教学行为,高高在上,神秘兮兮,刻意与学生保持着距离,目的是维持教师的威严。殊不知,正是这一行为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不知道教师的良苦用心,容易爆发矛盾,冲突。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师生关系被提上了日程,促使教师不得不放下自己的“矜持”,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要想与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师思想上必须有趣,能接受学生的奇思妙想,能肯定学生的“奇怪”行为,能与学生一起“疯”,一块儿玩。
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一篇文章时,笔者主动与学生进行了交谈,了解了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由此设计了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自读活动,这个自读活动与之前不同的是大家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地点与形式:可以去操场上阅读,也可以去图书馆学习;可以独自一人阅读,可以是三五个好友分角色朗读,总而言之只要学生高兴就行,能完成阅读任务即可,由此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故事内容丰富有趣,寓意深刻,且同学们有着强烈的表演欲,如果能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一定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笔者也加入其中,扮演了“老虎”一角,但活动的主体依然是学生,由此凸显了学生个体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也拉近了师生关系,提供了师生交往的机会。
二、形式上的“趣”
因为思想上的守旧导致行为上的谨慎,虽然课改背景下涌现出了各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方法、手段,但教师却不敢采用,持观望态度,保持着旧有的教学习惯,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致,教学质量明显下滑。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大胆使用教学手段,想法设法吸引同学们的目光,让“趣”点亮整个课堂。
如,在学习《妈妈睡了》这一篇文章时,笔者组织了一场亲子活动,让同学们当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意,树立了感恩意识。学到《雪孩子》这一课内容时,笔者特意挑选了一个下雪天授课且在授课之前组织了一场打雪仗的游戏,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了雪,对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心情愉快地进入到了课堂中,从文章中学习了雪人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再如,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歌时,笔者引进了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让其积极主动地完成了背诵任务,夯实了自身的基础。学到《寒号鸟》这篇文章时,笔者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同学们播放了音乐、视频、微课课件,刺激了学生的眼睛、耳朵,营造了趣味课堂。
三、内容上的“趣”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具趣味性,是打造趣味课堂的有力保证。此外,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教学有限内容,想要学得更多,学得更广,因此建构课堂内外沟通桥梁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对课外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以此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如,在学习《揠苗助长》这则故事后,学生觉得寓言故事言简意赅、生动有趣,而文本内容根本满足不了自己的阅读需求,于是向笔者提出请求,为此,笔者为同学们带来了《守株待兔》《龟兔赛跑》《农夫与蛇》等小故事,满足了大家的学习诉求。学到《羿射九日》这一篇内容时,笔者借助网络寻找到了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僵硬、固化的文字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激发了大家的观看兴致。再如,学习《画杨桃》这一课内容时,笔者特意拿来了几种水果,其中就包括杨桃,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教材文本的正确性,也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学到《找春天》这篇文章时,笔者引进了绘画因素,让同学们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春天,然后阅读文本,找出自己笔下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异同处,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知了“趣”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实践探究,找到了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摆脱讲授旧理念,带来思想上的“趣”;要讲究教学形式,带来形式上的“趣”;要学会筛选、整合教学内容,带来内容上的“趣”,以期多角度建构趣味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创设趣味课堂构建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J].科普童话,2017(28).
[2]吴丽君.趣味教学,小学语文课堂的“梦想之旅”[J].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