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
重庆市渝北区盛景天下小学校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兴趣是人们对一种事物的渴望,想要参与其中的心理倾向,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他就会乐于认识接触这种事物,并能集中注意力,激发自身的思维和想象力。语文对提升学生的事物认知和文学素养有积极作用,所以激发学习兴趣很关键。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策略
引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心智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只有深入到情感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来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逐渐激发学习兴趣,
一、巧妙设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学生拥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提出疑问有助于调动他们的探索积极性,使思维得到扩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能达到预期目标,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标准。在提问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悬念,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所以要注意迎合学生的心理。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一章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规律以及科学道理,需要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猜过谜语吗?那今天我来考考你们,看看谁的反应快。行踪轨迹摸不着,像虎像狗又像龙;大风追来慌忙逃,太阳一来不愿走。(云)线儿有粗有细,上接天下接地;落水有影无踪,庄稼笑脸相迎。(雨)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大家仔细观察这两段话,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样导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动脑筋,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齐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水珠多么可爱啊,它还会变呢。那么谁愿意告诉我小水珠都去哪了?它又变成了什么呢?教师通过巧妙设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学生的自身特点,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和谐氛围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保证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有些性格内向或者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沟通和鼓励,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创设有趣的活动,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中,首先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故事内容以及小蝌蚪和动物们间的对话,然后组织学生创设活动表演情境,让学生分别进行角色扮演,还原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这样让学生通过语言和肢体表达故事内容,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最后达到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需结合多媒体来创设有趣氛围。比如在讲解有关乌鸦喝水的内容时,在瓶中投入石子水位会升高,这个道理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动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内容,自主思考,最后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原理。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自身需求,创造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氛围。
三、引入故事
作为孩子,爱听故事和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要如何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升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能表现出课文内容的实质,使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内涵。比如教师可以先讲述有关课文内容的典故、寓言、笑话等,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理解,对后续的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他叫马良,很久以前,马良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当中,父母早已经去世,他特别喜欢画画,而且画得非常逼真,但是却从没有一支笔,然后有一天他得到一支神笔,画出来的东西都变成了真的.......。老师讲完这个故事突然向学生提问:假如你和同学在野外迷了路,你也拥有这支笔,你会做什么呢?学生就会表达出强烈的探究欲望,纷纷开动脑筋,想象当时的情境,自己会怎么做。最后教师挑选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为大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学生集中注意力,自然就提升了学习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效地掌握了本节课程的内容。
总结: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意义。因为语文来自生活,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将他们局限于课本当中,需细心观察学生的习惯和特点,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廷玉.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性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264.
[2]赵晴.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5(2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