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钟山乡中心完小 云南省 曲靖市 655809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逐渐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也得到了教师的认识,在语文课堂中不断被尝试。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既是顺应学生学习特点的体现,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途径,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游戏教学,是指教师将游戏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时组织游戏,利用游戏渗透新知识、复习汉字、讲解课文、训练语言文字的应用等,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在尝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对游戏感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摆脱了单一的记忆和背诵,现将具体的教学实践内容整理如下:
一、利用游戏启发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上对汉字的记忆能力不强,为了改善传统死记硬背的识字教学方法,利用好学生贪玩的天性,教师可借助寓教于乐的游戏促进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除了用手感知汉字的结构,通过具体的用语环境促使学生记住汉字,教师还可以组织识字比赛,或者通过互相指认汉字活跃课堂的氛围。
例如,在学习《春夏秋冬》部分的识字时,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向学生示范正确的词语朗读方式,注意读准“风”和“霜”。学生模仿教师的读音,并在自己拿捏不准的字词后标注读音。同时,为增强学生的识字效果,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图画和字词相连的游戏,利用“连连看”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字词的读音,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春夏秋冬的图画、字词和正确读音连接起来,教师还可以融入计时的方式,加强学生学习的紧张感。比如,学生在看到下雪的图片时,需要找到“雪”和“冬”的汉字,并勾选出“xuě”和“dōng”的读音。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比拼,在有限的3分钟时间内连线正确率最高的学生会获得奖励,而奖励由学生自主抽取,采取摇奖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奖励的好奇心。有的获胜学生抽到了一本课外读物,有的学生抽到了“自主设计游戏”的奖励,还有学生抽到了“在小组活动中优先选择队友的权利”,各种奖励主要是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意识,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集中精神读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演练等,促进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探究课文主要人物的心理特点,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
例如,在学习《千人糕》时,针对课文中的文字流露出的“尊重劳动成果”“互相合作”“共同努力”等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分析课文背后阐述的道理。根据此时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融入教学游戏,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后,教师出示阐述道理的卡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选择教师手中的卡片,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然后,教师将选择不同卡片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选择的卡片剖析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在组内进行角色演练,或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增加学生互动的价值,并根据学生在组内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最终根据学生小组学习的情况评定学生在小组形式的游戏中的收获。
三、利用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主动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摈弃详细讲解字形、分析字义的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汉字基础和识字方法分析新学习的生字,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具体词句在课文中的含义,教师在此时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过针对性的重难点讲解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借助游戏的组织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红马的故事》时,教师可根据作者在课文中表露的对美术课程的喜爱之情设计教学。课文中出现了“画什么都可以”“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的语句,说明了美术课上的自由,据此组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画出自己想画的内容,学生可根据作者的描述画出马,也可以根据自己对美术课程的认识随机画画,主要是通过画画的过程促进学生体会到作者喜欢上美术课的原因。阅读结合画画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代入本节课的学习,更容易促进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加强学生的阅读效果。
总之,游戏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并不是活跃课堂氛围的角色,其在小学低年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以较强的积极性探究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游戏教学法,能够为学生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学生借助游戏可感知语文知识,并愉悦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陶照美.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22.
[2]李翠玲. 童真童趣 乐学语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探索[J].现代交际,2014(11):12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