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中心小学校 617203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创新教学的发展理念已逐渐渗透于现代课堂之中。这不仅给教师的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带来革新,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体验得到加强。语文作为一门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文化理解、语言交际、沟通表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依然存在沿用“老套路”“旧方法”的现象。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文章理解不透、主体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手法和组织手段缺乏创新而导致的。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当前这一教学形式,本文从情境教学、问题内容、导学互动三个方面出发,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实施进行探究。
一、实施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的小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课堂场景为导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同时,以场景为目标,打破传统语言讲授的思维模式,更易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情特点和学情基础,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情境教学,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情境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琥珀》的教学中,这是关于美丽珍贵的生物化石-琥珀的一篇说明文,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琥珀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一些由琥珀制作成的艺术品图片呈现给学生,并构建以琥珀为主题的情境课堂,明确其课堂的学习目标。同时,我还将关于琥珀形成的短视频播放给学生,使学生在图像、音效的引导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看到美丽、清澈的琥珀视频,都不禁被其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琥珀地信息。这时,我将本课新知导入其中,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通过情境教学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
二、把握问题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巩固学生的而课堂基础,还能通过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识读能力。
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和认知特点等方面设置问题,把握课堂问题的内容,保证问题的质量。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避免出现超纲、低效等现象,实现其有效设问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通过合作交流、品读感悟等方法,了解到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由衷热爱。为了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设置以下问题:①文章中“别有风趣的装饰”是指什么?②为什么说这些花儿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③为什么说装饰比石狮子可爱?④课文围绕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⑤作者用了那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乡下人家的感受?通过对问题内容的灵活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开展导学互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导学互动是一种依托导学案形式而展开的教学互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导学互动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展开阅读活动,加深对文章信息的探究效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特点,灵活开展导学互动,将学生引入到自主探究之中,并结合预设的导学问题,有助于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明确其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其有效教学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这是一篇讲述恐龙演化过程的科普性文章,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我采取导学互动的方式,预设相应的导学问题,如“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第二自然段中,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等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阅读活动。随后,在学生阅读完毕后,展开问答互动,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事实证明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通过导学互动的开展,既能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情境教学的实施、问题内容的把握、导学互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以有效激发,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语言能力得到加强,并从师生互动中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此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课堂环境的创建入手,以直观的情境为导向,有助于降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保证学生课堂知识的有效迁移。
参考文献:
[1]刘淑会.对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祖国,2017(8):207-207.
[2]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2017(1):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