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陈碧玲
[导读] 在教学活动中,预习主要是指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准备
        陈碧玲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长春中心小学355100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预习主要是指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准备,以此来奠定知识探究基础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被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教学方法,课前预习的合理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为此,本文将具体谈一谈应该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教学策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一观点十分适合用来描述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审视长期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对这一环节是有所忽视的,或者存在教学方法使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以学定教”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将课前预习置于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位置。这样一来,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逐步达到最优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意义
        课前预习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语文学科当中,课前预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锻炼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巩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需要不断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而教师直接干预比较少的课前预习环节,无疑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自主性的课前预习中,可以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对文本内容展开探究,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第二,为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尚处于比较匮乏的阶段。如果忽略课前预习环节,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不但会增加语文学习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枯燥性。而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可以提前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减缓学习的坡度。同时,在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学生归纳出自己出现的疑问,从而使课堂学习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此外,借助丰富多样的辅助性预习资料,还可以增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有效的课前预习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活动。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组织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
        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都需要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为引导。为此,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1]。同时,教师应该合理把握提出学习目标的时间点。通常来讲,提前一天让学生了解所要掌握的内容,能够使学生保持最佳的预习记忆效果,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尽管每一节的文本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类型仍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对生字生词的理解、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思考、对写作方法的分析等。因此,我会从这些角度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以《赵州桥》为例,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全面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学课文中的“县、济、匠、砌、横、坚、抵”等生字,并学会写其中的部分生字;理解“坚固、创举、雄伟”等词语的涵义;(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对这些特点进行描写的,并尝试自主归纳介绍“古建筑”的有效方法;(3)了解赵州桥的价值以及历史地位,并通过课文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干与智慧。同时,我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内容。然后,学生围绕这些目标展开了学习活动。最终,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而且归纳出了自己存在的知识疑问。由此可见,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前预习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2.提供辅助资料
        课前预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活动。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普遍尚未完善,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性的学习资料[2]。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预习当中,每一篇文章创作背景、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均是不同的,所以更加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助。这样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提升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具体来讲,如果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贴近,我就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如果教学内容与现实生相距较远,我会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之后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文中描写了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件,但是内容比较简单。于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学习感悟,给学生提供了周恩来少年时期中国历史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直观了解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并使学生深刻感受了周恩来远大的志向与博大的胸怀。同时,利用这种方式,也使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开阔了知识视野。
        3.指导预习方法
        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除了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与恰当的预习辅助资料之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行之有效的自主预习方法。正如前文所述,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的直接干预是比较少的。如果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预习方法,那么可以显著促进预习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预习方法,以此来为学生预习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障。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了指导:第一,“圈”。要用自己熟悉的符号画出这篇课文中的“碌”、“辞”、“抑”等生字,然后利用字典查阅文中生字生词的意思,以此来扫清阅读中的语言障碍;第二,“划”。在这篇文中的阅读中,要重点划出文中描写母亲语言、动作、外貌等内容的句子,然后想一想其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母亲的深情;第三,“问”。在预习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出自己存在疑问的地方,并用问题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中进行重点听讲。
        4.优化预习评价
        教学评价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同样应该重视教学评价的合理开展。针对课前预习展开教学评价时,教师应该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二是要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判断。这样一来,可以逐步发挥出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课前效果的提高。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会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的预习活动展开评价:第一,利用一定的问题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测,以此来初步把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过程进行归纳与评价,然后指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可取之处,并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第三,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同时,当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问题产生不同看法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从而完善学生的学习思路。利用恰当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改进了学生的预习结果。
        总之,预习是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预习组织方法。同时,教师不能将教学方法视为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以此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预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金艳.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J].速读(上旬),2017,(8):178.
        [2]赖晓春.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J].新校园(中旬刊),2017,(10):48.
        [3]马守林.浅谈学生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J].速读(上旬),2017,(1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