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火平
江西省丰城市荣塘天井小学 江西省 丰城市 331100
摘要:在语文这门科目中,古诗词占很大的比重。小学生在语文中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丰富自身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十分的重要。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关注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的有效设计,实施更好地古诗词教学。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多方面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希望能够助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古诗词文化,这些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优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值得学生学习。语文教学是教授学生古诗词文化最重要的渠道,教师应该重视起来,需要进行不断的教学的革新,让古诗词教学更具备效率性,学生则能够更好地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有效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自身的素养。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情境
古诗词意境深远,词语简练,往往用一个字就能够展现出深远的意境,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应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此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学习语文知识。
如,在教授《望洞庭》这首古诗时,笔者便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备课阶段,笔者会根据诗中所展现的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与洞庭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并会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放在课件中。课上,笔者并没有直接性的向学生讲解这部分的知识,而是会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自己所搜集的资源,让图片和视频能够借助生动的画面,向学生形象性地展现月夜下的洞庭湖,促使学生的视觉受到直观性地刺激,融入进良好的情境中,能够更好地体会月夜下洞庭湖所展现的美丽的景色。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地学习这首诗,还能够听懂笔者对这首诗的讲解,取得良好的知识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多多关注信息技术,多多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下,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
二、重视朗读,增强学生理解力
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种更好地体会文本所展现的内容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朗读,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如,在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笔者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便会采用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课堂上,笔者首先会深情的向学生朗读这首诗,促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所涉及的生字词的读音,并掌握笔者朗读这首诗的方式。接着,笔者便会让学生采用笔者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学生朗读这首诗时,笔者会向学生展示与这首诗所营造的关于孤独、思想的情感意境相关的音乐,促使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更好地朗读这首诗,有效地感受这首诗所创设的意境。在学生朗读完后,笔者便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朗读这首诗所展现的心理感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且说的感受比较的准确,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理解力,并为笔者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必要多多关注朗读,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促使学生通过朗读更好的感受所学习的古诗词,从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知识量
当下,教育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开展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开展丰富的活动,丰富学生知识量。
如,笔者在教学时,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便会开展名为“我说你接”的古诗词竞赛活动。活动中,笔者会向学生说一句古诗,让学生根据这句古诗说出与只想对应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回答比较迅速且正确的学生将会得一分。活动结束后,笔者则会统计学生的的分数,给予得分较高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在奖励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活动中,并为了取得竞赛的胜利,而会鼓励借助课余时间进行教材内和课外的古诗的学习和阅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也因此有效地记忆了古诗词,丰富了自身的古诗词知识量,获得了更好地发展。此外,笔者在教学时还会开展古诗朗诵、故事情境分析、唐代古诗学习等丰富多样的与古诗相关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到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因此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必要结合所教学的内容开展丰富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知识的记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综上,对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学习十分的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特性的基础上,应该进行多样化教学策略的探究,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11).
[2]徐丽婷.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