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青青
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715300
摘要:随着学生们开始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为了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们的物理知识水平,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的教学思想,进行综合性的教学策略设计,使之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理解能力。所以,教师通过长期对学生们物理知识的学习状况研究,决定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用以全面优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切实提升其物理知识学习质量。
关键词:教法设计;高中生;物理学习;质量优化
在教师为学生们讲解高中物理知识期间,应当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进行深度研究,借此找准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方向,而后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因此,教师决定为学生们设计大量故事性教学情境,使之能够由此提升学生们的物理知识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引入大量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使之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加深其物理知识认知印象。此外,教师还应设计大量驱动性学习任务,使之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并强化其学习质量。
一、故事情境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学习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时,会对自己未曾接触的知识内容,以及故事化的教学内容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未知知识和故事性内容感兴趣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物理教学内容设计,使之能够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学习兴趣。在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故事性的教学情境时,需要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点进行充分了解,并且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整体性的统筹协调,使之能够在吸引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有效引出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内容的思考。有了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故事性学习情境为基础,可以使学生对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内容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例如,教师为学生们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知识时,就可为学生们设计相关故事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更为浓厚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讲解明朝冒险家万户对于天空的探索故事,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讲解万户飞天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对前人无畏探索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也可顺其自然引出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想冲出地球,需要达到多大的速度?”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故事性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结合故事中的知识表现,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设计,从而使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学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信息技术引导,加深学生认知印象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物理知识期间,困扰其最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内涵?”因此,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实际的综合研究,发现制约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内涵的要点,在于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本质,以及其对于物理知识印象相对浅薄。所以,教师决定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采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讲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内容,以此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内涵。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相应的物理知识理解更为全面。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突出优势,使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学习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们的知识印象。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们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时,就可由教师为学生们进行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创编。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物理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获得知识场景的综合感受。特别是教师为学生们讲解“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固定时间段内位移量的变化时,就可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也正是有了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资料,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并且对于动态化的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刻的学习印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进行更高效的知识学习和指导,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
三、学习任务驱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为了能够使学生们的物理知识学习更为主动和优质,教师需要充分激活学生们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展开更为高效的知识学习和探索。因此,教师决定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此指导学生进行更为专注的知识学习和探索,从而确保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曲线运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公路转弯处,外侧路面会明显高于内侧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实验探究任务,要求学生们可以结合相关的探究性实验内容,来进行问题的综合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效激起了学生们的知识学习兴趣,而后设计相关的探究性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到实验场景设计和探究分析的过程中来,从而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物理知识学习有效性。基于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为高效优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时,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知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建敏.基于“任务学习”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湖南中学物理,2016,31(10):45-46.
[2]肖明.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0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