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江苏省徐州市翟山小学 221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数学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学生通过合作,运用集体智慧完成对数学内容的建构。对此,笔者提出合理分配组员、制订合作规则、教师有效参与,以及调整合作学习结构等策略,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活动;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育理念下众多教师采取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在共同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通过合作学习,达到集体与个人的利益相统一。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小组成员虽然不多,也形同小小的社会,每个学生都有对问题的不同认知,也有表达的欲望,由于面对人群范围较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大,发言就会更加主动,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能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老师融入到各学习小组,在学生眼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更有利于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然而,在数学课堂中实际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通常存在组员分配不均、合作活动规则不明确、教师参与度不高,以及合作结构过于单一等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活动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所以,为了切实让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效用价值,教师不妨针对当前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建构数学内容的质量。
一、合理分配组员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但是,很多教师认为决定合作学习活动质量的因素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过程,以至于教师忽视了分组环节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只是单纯地按照学生座位的远近进行组员的安排。所以,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质量,让生与生之间形成同伴互助的结构,教师有必要充分了解学生,确立分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情感、家庭背景、性格脾气、成绩能力、性别等方面合理安排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通常每组以3-4人为佳,小组之间尽量保证实力旗鼓相当,给各组增强合作的动力及信心。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与必要性,需要通过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自然感悟。教师在授课前专程布置学生到车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进行5分钟的车型统计,当学生发现这个事情一个人很难完成,自然会产生合作学习的念头。与谁合作?怎样合作?顺理成章就出来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先自主结合,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时候老师再把他们的分组情况进行对比,采取“大处不变、小处调配”的策略,尽量使小组成员多元化,组际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接受不同观点,增加知识面。 合理分配组员,可以让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活动事半功倍。
二、制订合作规则
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比如讨论时间只有短短三两分钟,回答问题基本是某一个组员大包大揽,个别组员从始至尾游离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边缘......各种现象表明要使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真正起到“帮扶”“增进”的作用,必须制订严格实用、具有针对性的合作规则。首先“学习目标明确”:在必须合作的前提下,小组成员要厘清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其次“坚持慎思求疑”:要先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实在困惑时要勇于提问,向其他组员求助以解决疑惑。第三“全体参与合作”:这就要求小组长善于分工并组织大家进行集体学习,每个同学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享有同等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第四“尊重信任他人”:小组成员要掌握一些社交技巧,知道如何欣赏同学,如何控制情绪,对自己的小组怀有责任担当,彼此认可,相互信任,积极交流自己掌握的知识,尊重他人,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时具有接纳不同意见的胸怀。
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师在最后环节设计测量树木高度的练习,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是测量校园中几棵大树的高度,并说说在测量过程中自己获得了哪些收获。测量任务必须要大家密切配合才可以成功,小组长就会给每位组员分工,有的扶测杆,有的拉测绳,有的做记录有的做场上监督......每个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工作不可或缺。这就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内心的满足,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始终保持积极状态,乐于参加。
三、教师有效参与
相较于其他教育活动,合作学习活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期望自己在与他人建立合作中提高对知识的认知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已经丧失了存在于课堂的价值,相反,这意味着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掌握新型的师生观,通过“导”来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合作活动中。新的教学理念下,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而是心理相容的“平等朋友。”知识的传递不是冰冷地搬移过程,而是师生之间每一次的心灵触碰。“感人心者莫乎情!”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所以,在数学教育中使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只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点播一下即可。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能通过把圆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当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方式推导圆的面积时,大家讨论很久都没有得出答案。这时老师提出:大家为什么不把圆中的这些扇形剪下来试试看能否拼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纷纷动手剪下这些扇形,然后发现用学过的三角形、梯形都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还有什么图形可以解决今天的问题,而是充分由学生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充分感受了数学的魅力!也在小组争论中巩固了知识。
四、调整合作结构
从教师开始认同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优势后,就常常利用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内容的建构。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教师过度强调合作学习,让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空间的现象,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地锻炼。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合作之余也可以实现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当调整合作学习活动的结构,使得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中,教师结合负数的意义、特点等内容,为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方向,然后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生活中哪里用到负数,形成负数的初步认识。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教师再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共享彼此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让学生在统一意见中完成对负数的认识。
基于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实现了与同伴的有效交流,也促进了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真正践行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活动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真正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让合作学习活动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却不是简单地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落实的,为此,教师应当继续围绕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细节进行优化,以便在打造完善合作学习活动应用框架中,促进优质数学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翟晓琳.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建构与运用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52-153.
[2]朱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