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5期   作者:陈文军
[导读] 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陈文军
        贵州省贵定县云雾镇江比小学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1301


        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同学并不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处境被动,对学科知识的认知非常肤浅和固化。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是指我们要调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这是学习地位和学习氛围的变革,是数学教育高效推进的重要尝试。
        一、做好备课,有效衔接问题点
        很多老师对于课堂提问环节用得比较随意,根据课堂进度随机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来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不带有充分的计划性,对于问题的选择以及提出问题之后的解析、反馈也缺乏跟进,影响了提问教学的重量。在备课阶段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问题衔接点,预先规划提出问题的思路视角,这是有效提问的前提条件。教育工作者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结合课本教材的知识点,学生的掌握情况等去寻找问题点,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提出问题,适当解析问题,用问题启迪贯穿整个课堂,让同学们有良好的学习收获。
        比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方面知识点的时候,老师想让同学们尝试去探究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可能采用差异法来导出问题,引发思考。我可能让大家尝试分析:2+2=4,2X2=4,那么2+2与2x2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两数相加与两数相乘的答案一致的情况呢?这就是一个问题点。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能不会直接生硬的提出这个问题。但抛开情景设置或者生活化的素材和引导性的元素,问题的根本肯定是不会偏离上述的思路。在我们提前备课的时候,老师将这个问题点标注出来,甚至已经考虑好了如何去提出问题。在实际课堂上,我们猜能更加游刃有余,在引导同学们分析这个现象的时候能恰到好处的给予启发,让大家的思路始于问题又回归问题,不至于出现思路偏移的情况。
        二、设置情景,做好铺垫,让问题的提出更自然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提问环节是比较排斥的。这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提问往往开门见山,缺乏铺垫和引导,问题的提出很生硬,学生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活动进行的非常仓促。而且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环节潜移默化的制造紧张气氛,同学们会担心自己被提问到而刻意躲避,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紧张,不利于课堂气氛的优化和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在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现状,构建课堂提问良好氛围,让大家能够思维活跃的代入问题中进行思考。
        比如在学习图形面积这方面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应用题的方式来常设情景,让同学们在情景中感知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我给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某蛋糕房老板需要重新装修房子,他买来了100块木地板进行铺贴。卖地板的商家向他承诺,用不完的完整木地板可以退货。已知这种木地板每块的尺寸规格为30x60cm。蛋糕房老板铺装完毕之后退回去了10块木地板,那么谁能告诉我,蛋糕房老板装修用了多少平米木地板?这就是一个应用题性质的情景,是让同学们结合一种使用场景来思考探究数学题目,并在探究题目的过程中对图形面积的计算方式等进行了解。
        其实这个题目比较容易计算。同学们只需要吧每块木地板的长宽相乘,再乘以老板用的木地板数量就可以得到一个理论上的答案。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有一系列问题将会紧密衔接起来。
        比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现,房屋的地面面积并不是根据木地板的大小量身打造的。在实际铺装作业中,经常会需要对地板进行裁切。这就涉及到面积的切割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数学问题。

我在前面的问题基础上,在黑板上用多媒体投影了一组某居室卫生间的图片,然后告诉大家:在厕所中,有一条长1.5米,宽15cm的狭长空间,我们应该怎样对木地板进行裁剪,才能更省料,为老板省钱呢?这就是一个需要对图形面积进行拆解的问题,也是很考验同学们的数学思维的问题。它是根据前面提出的问题延伸拓展而来,是在一定的故事情景中发现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情景代入感,也能很好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思考热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对面积方面的认知也一定会更加透彻
        三、小组讨论,解析问题,合作互助巩固认知
        课堂提问教学应该是一个有问有答的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并且解析问题,而非简单的让大家“课下考虑下”。而且从课堂教育实践来看,同学们对于数学的思路观点、看法视角也是会有差异的。同样是三角形的问题,有的同学可以设想三角形在一定的位移之后图形发生的变化,有的同学就设想不到。而在课堂提问教学中,我认为每个同学的看法也未必完全一致。开展小组讨论,是指我们应当鼓励学生针对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彼此的交流看法来达到深入研究问题的目的。比如在我们提到关于统计表的问题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真正接触的统计表其实非常有限,至于条形统计图或者扇形统计图,大家也同样很少接触。那么,如果我围绕这方面知识点来设置问题,比如让大家思考如何成功的将一张统计表格中的数据、类目转化为条形统计图或者扇形统计图,这就很考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分析理解能力,考验大家的抽象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下,老师就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大家围绕表格也统计图之间的关系进行互动交流。有的同学可以负责对统计图的图标数据进行归纳,有的同学则可以负责对统计图的图形结构、类目设置、绘制方式等进行思考。在一个小组内,总有同学擅长这一点,有同学擅长另外一点。大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把自己观察思考的结果说出来。这样即便大家最终没能做得很出色,这个探究思考的过程也一定是丰富多彩,充满启发的。
        四、课上课下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对数学的探究不应该只着眼于课上,也应该向课下渗透。要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数学学习习惯,能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生活的视角看待数学。当我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启迪学生讨论互动的时候,也应该及时做好课下学习作业、思考任务的布置,让同学们带着课上的学习成果去课下继续进行探究、论证。而对于课下布置的走也,老师也应当在课上及时进行跟踪,查看了解同学们对相关作业的完成情况。
        比如我们布置的课后作业为: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那么学生可能会从三角形、图形面积、图形的运动、小数点、百分数等很多知识点去观察并有所收获。那么同学们对相关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呢?老师应当及时跟踪,听取同学们的反馈,并顺势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复习,重温相关的概念和定义,重温经典例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才能将课上课下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完整通透的理解。预先准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认知,整个环节缺一不可。
        五、结语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非常常见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课堂提问,老师们要做到提问有策略,导学有方法,要让每个问题的提出给予学生启迪和思考,让同学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相信随着课堂提问教学的创新发展,同学们的数学水平也会有很好的进步,数学课堂也将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元琴.巧设数学课堂——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J].中华少年,2019(30):68.
        [2]杨昭.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质量[J].试题与研究,2019(32):58.
        [3]张颖.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普童话,2019(06):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