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0期   作者: 丁童心1 任艳启2 曲李静3
[导读]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让当下的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接受互联网思想的冲击

        丁童心1  任艳启2   曲李静3
        1.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3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让当下的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接受互联网思想的冲击,由于互联网是开放形式的交流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所以就出现了许多与主流思想价值观相违背的不当言论,进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考验。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网络数据飞跃式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依托网络平台的统计功能和人类提供的大数据,将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应对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往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浮于"经验主义",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尤其是该怎么展开一般是通过经验分析。依托大数据的网络思政教育不应仅仅是经验总结。因此增强了教育的时代感和普遍代表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为高校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大数据要求我们抛开零散分割的思维方式,根据使用者的"目的"进行情报规划和信息源规划,然后再将搜集后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挖掘,变成具有"相关性"的大数据情报,最后才能够真正产生应用价值。

一、大数据影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大数据的浪潮,国内对大数据的研究不断增加,就教育领域的研究尚不成熟。各学科针对自身特点正与大数据结合进行探索,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自身的发展成为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吴镇聪指出,大数据是集技术、价值观念与方法论于一体的变革,为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方式、丰富内容,提升质量提供可行性,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可以为推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提供有效保证。刘晶晶指出通过课程的信息化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和记录,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对课程画像进行建模,采用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学习资源扩展和更新的需求评估,为促进个性化教育提供帮助。吴波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势解决当前研究生培养遇到的困境,从建立知识图谱、突破时空约束、多样考评方式以及自适应学习等视角,提出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的培养路径。已有学者对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进行关注,但多是进行理论层面的讨论,如何将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之中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际对于大数据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对于教育领域较少。在将大数据运用到教育领域实践层面,美国走在世界前列,开发多种大数据平台:以MOOC为首,集Coursera、edX、Udacity为一体,致力于打造更为优质高效的课程,打破教育鸿沟,提供更为科学,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此外,美国部分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加入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的行列,绩效评估系统(GPS 系统)、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和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等已经应用于教育实践过程中。开发不同的平台、创立不同的软件、推行更有特色的系统,这都将推动大数据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变。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需要受到网络数据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化信息的影响。新形势下的教育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在机制方面也要有所改变让更加新型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说教授课向数字信息转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对祖国安全统一有了一致的方向,能够有效的保证国家社会稳定安全,在社会发展方面也有进步,进一步的弱化了个人方面的发展。大数据的引用和应用都能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不断的去分析和创新,人们的思想使他们有更加完备的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依靠着大数据数字化的支持,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内容和思想,有了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有区别于传统教育当中的统一标准,他们在很多方面上都限制了人的思想从而导致大家都一贯如此,压抑了个人的思想和创新精神。在过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的是向学生教授道德规范、政治理念以及思想观念的方法,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互联网发展至今,平台为留住用户,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自动为用户匹配或提供与用户喜好相符的商品、音乐视频以及新闻,便于用户快速检索自己想要的内容。而高校学生作为当前的网络主力军,学生通过互联网会接触到各种信息,不论是听歌、打游戏、看视频、上网购物,还是检索资料、发布文章、制作视频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会受到大数据技术的影响,接触到良莠不齐的网络思想。基于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要做到紧跟时代潮流,对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大数据技术利用数据媒介,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方法
3.1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思政信息
        深度挖掘与精准分析能力的出现,有助于把握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规律。大数据带来的深度挖掘与精准分析的能力,深化了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内涵,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进行关系规律的把握。由于海量数据与信息网络的开放性,教育主客体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传授关系,这种关系的内涵由教育主体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向双向互动关系转变。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者与受教者的角色边界灵活,在网络上人人都可成为思政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也使得学生在信息或事件的评论或转载中,都会主动、被动地受到了许多思想政治内容的影响。基于这种技术与能力,通过对海量客观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判断,教育主体可以更为深刻的把握这种互动关系,掌握互动模式,从而把握规律,全面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2建立全员式学生思想行为数据观念
        这种观念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的实现更加科学的管理化体系,包括可以有效加强学校教育大数据观念,让更多的同学们融入到大数据的环境当中突破狭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还可以通过建模分析的情况来管理数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理念。不断的让同学们的职能更加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细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更加优质。要想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就要从教学机制和教育教学内容这两大方面着手,这也是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步。要想有效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信息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就需要从学生的思想行为作为数据参考,让他们的观念更加科学。只有真正的不断探索进步让数字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创新工作。
3.3伦理原则与道德责任优先
一旦大数据对于社会的全景敞视展示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借助大数据技术展现宏观角度大众的思想状况、行为特征,以及他们与社会、与个体间的关联。对于高校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贯彻客观公平性和大众利益优先、隐私保护等伦理观,防止对个人隐私过多窥探,贯彻伦理自治的观念,不因为个人私利而滥用科技手段;充分考虑所有科技手段的真正价值以及会造成社会影响;谨慎展开影响效果不缺的科学活动,信息使用不当由多种因素造成,禁止采集信息不是处理方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强化信息使用过程中的伦理以及道德责任心,建立科学、合理的信心运用观念,全面了解大数据的正反效果,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促进作用。
四、结语
越来越科学和信息的大数据时代到来,让大家也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化工作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本篇文章就主要针对于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于实际情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也为我国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张秀云.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6).
[2]康安娜.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国际公关,2020(06):44-45.


作者简介:丁童心(1992.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助教,工作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调研课题“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SKL-2020-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