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0期   作者: 姚传祥
[导读] 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姚传祥
        乌鲁木齐市第十三小学   830000
        【摘要】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的自学进行多方面引导,以创设和谐学习环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掘学生思维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引导 自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小学数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了引导。
1 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和谐学习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做到以下两点:
1.1 坚持先学后教
        笔者始终坚持先学后教,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参与,允许犯错误。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前,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课一开始,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演讲:“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积极思考、提问,台上的学生都一一解答,最后,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
1.2 坚持互帮互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不完整的,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补充,不清楚的可以及时提问请示,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甚至争论。对于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始终给予特别的关照,给于更多的机会,竭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起足够的自信心。总之,只有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人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 学会阅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学生诵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内容里划出重点、难点及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做标记,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书上做记号。

例如:
        直线 (    )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
        曲线 (~~)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
        重点号(……)表示这是关键性的词语;
        问号 ( ? )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
        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一方面促使学生动脑筋,这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督促学生读书必须认真而不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在书上留下痕迹,有利于学生日后重温知。
        另外,学生做题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题中标出关键语句,理清题目意思,尤其是填空、判断、应用题这类题目。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审题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以疑促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水平,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定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认真阅读教材,教育学生阅读课本时应聚精会神,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一段、每一层次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前后联系起来,回答老师自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自学提纲:
        ①怎样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②转化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各发生什么变化?
        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以这组问题链为思考主线,通过自己看书,相互议论,动手操作等几个环节,细细品味,完成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概念清晰,印象深刻,同时又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思考方法及时渗透给学生,为以后探究三角形的面?e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会在认识过程中受到启发,独立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
4 鼓励质疑,发掘学生思维潜能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时将把学习疑点记录下来,课堂内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争辩。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提出来。对待学生的问题,老师始终抱着鼓励、赞赏的态度。当学生的质疑问难引起争议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当裁判,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加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让学生相互争论,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激励,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诱发更多的想法,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质疑环境。
5 多样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例如学生精彩的发言、大胆的质疑、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及时鼓励和强化;学习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评选“最佳学习小组”“积极参与学习小组”等;学生课后通过写数学日记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教师还可以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增加他们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要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分析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去感知、思索、分析、综合,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