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镇山头庄小学 河北 唐山 0640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的探究,不断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有机渗透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更高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以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后继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现代主流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本质上是大脑活动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而且能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转变自我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浓厚的知识探究欲望,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思维广度及深度的拓展,最终实现智力的提升。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敏性的提升
数学思维的灵敏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思维的迅速,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能促使其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思维,提高大脑运转的速度,尽快解决问题;二是解决问题方法的多元化,可以促使学生由形见数,转变思维的角度及思维的方法。简而言之,在具备较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能及时、快速地思考并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1.2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拓展
数学思维灵敏性的提升能够直接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可以说,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数学思维能为各个学科服务。这一特性也决定了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采取数形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数形结合教学主要指的是借助图形来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将原本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与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这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长方形的周长”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要求学生记忆数学概念及公式,势必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加强对数形结合教学模式的利用,要求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绘制图形,有效激发自身的数学思维,理解与记忆相关数学概念及具体的数学公式,从而熟练地解决相似的数学问题,增强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2.2加强各方面知识的联系
教师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之后,更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各个方面的知识联系,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把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化并连接起来。就像是蜘蛛织成的网,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知识点,整体来看的话,各个知识点都相互连接,就会变成一张完整的体系网。在多元知识体系间建立联系,明确各类知识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展开分析,使学生具备数学发散思维能力。这样,对学生了解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答问题都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2.3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的理论、概念、空间等还是一个个很抽象的事物,并且小学生对于这种抽象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比较差。
这就要教师利用教具等手段来给学生做出直观、具体化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这些抽象的事物。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各种课外学习活动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知识。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这一过程是一个质的累积的过程,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具体化的事物再理解化。随着不断地吸取知识和积累就会达到质的飞跃。这种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的能力培养,对孩子的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等能力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2.4生活与理论相互转换运用
说到生活与理论的相互转换运用,就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更要依靠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数学的起源就是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数学的运用又是个人和团体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教会孩子基础知识和理论,并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帮助孩子理解之后,更多的运用就是在生活之中。因此,我们家长更应该帮助孩子去把理论和生活之间互相转换运用。在生活和理论相互转换运用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有更多的理解,产生更多的兴趣,这是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很关键的一步。生活中这种转换运用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我们买菜需要付钱的时候,这就涉及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应用,甚至涉及交换律应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多为孩子讲解,锻炼孩子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夯实孩子在学校所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做到了生活与理论之间相互转换运用。
2.5融入生活情境教学,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显著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经验融入教学,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生活化的数学问题,锻炼数学思维,并在数学思维的帮助下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这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能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比如,在“乘除法运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无法有效掌握两位数及以上的乘除法运算技巧,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已知在纸盒子里一共有50颗糖果,其中有20颗桃子味的糖果,香蕉味的糖果是桃子味糖果的一半,而苹果味的糖果数量是香蕉味的2倍。请问香蕉味糖果与苹果味糖果的具体数量?”这样生活化的案例能促使学生深入感知数学思维的重要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2.6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打破课堂限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使小学生感知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调动起多种感官去深入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实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四年级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字调查活动,统计一天中不同时间段超市的人流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超市一天人流量的平均数,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7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加强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为语言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语言是学生的创造、空间、想象、逻辑等思维能力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培养会加强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现如今,不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各方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其中,对小学数学的关注尤为突出,因此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会为他的语言、想象、创造、空间、逻辑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能力的形成,会让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19,8(42):123-124.
[2]林凌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51-252.
[3].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20.
[4]刘建荣.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新通信,2019,21(2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