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丹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
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由此看来,“思考探究”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作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可见,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也是教师的目标,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途径如下:
第一,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以问导学,以问促教。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思考探究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质和高品位。
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对“问题质量”要反思,也就是问题意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成其为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不是肤浅的寻找和整合,而应该是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进一步地说,如果把提问的立足点定位在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养成,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或师生一起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验证而学习的假问题。
例如:讲授庄子的《逍遥游》,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每段讲了什么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认知,庄子笔下的“鹏鸟”是什么样的?庄子为什么要塑造“鹏鸟”的形象?由物及人,“鹏鸟”象征着社会上的哪种人?庄子觉得自己是哪种人?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教,实现课堂能力的生成,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探讨问题过程中,不仅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万分爱护学生发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
思考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过程即目标,过程即成果,而不能把追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更不能作为唯一目标。
第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思考探究,形成大语文观。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备的学科,既然有人文性,那么在设计问题的内容上就应该很宽泛,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都在探讨之列;既然还有工具性,那就要有语文知识的支撑,有“工具”可用,有助于掌握对终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语文课上许多知识的动态性更明显,不少领域的知识还得师生一起建构,建构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有限途径。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听过肖培东老师作文课“我们和写作聊聊天”的人应该深有体会,肖老师是一位很有生活情趣的老师,他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感悟自然,感悟生活,他传递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是无趣的,我们应当拥有一双眼睛,能发现生活中语文的眼睛,走进自然,走向生活,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写下来,哪怕有一点稚嫩,但那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你的。”通过思考探究,最终形成大语文观。
第三,拒绝教学的“功利性”,让语文教学诗情画意。
功利性倾向是教育的痼疾,对学生学习价值观调查显示:5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为了“升学”或“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15.4%的学生认为是“期望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有所成就”。由此可见,在学生中功利性学习观还是占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应极力扭转这种局面,让语文教学诗情画意,告诉学生生活中除了高考分数,还有诗和远方。
教学中急功近利行为主要表现在流行的学习价值观上:对考试有直接作用的称之为“有用”,否则被斥之为“无用”。可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还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一些与“有用”无关的东西。
例如:讲授曹禺的《雷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下老舍的《茶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高考的时候都不考,但是话剧语言的舞台性、对话性,话剧语言的个性化、潜台词,是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还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去深入思考研究和体会。
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来看,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学习”这个看似枯燥的问题,我们老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育的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智力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达到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作用,在研究之初是很难看出来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才显示出其改造世界的功效。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受教育者受到伤害。
战国时期,墨子善于“守”,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技能,但在科技瞬息万变的今天,“守”已经不适用于这个社会了,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思考探究能力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肖培东《我们和写作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