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婷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江苏淮安 223029
摘要:课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5-6年级)的习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在习作中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与能力,即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基础上,能使用正确的表达方法将其叙述,珍视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有写简单的纪实作文与想象作文的能力,增加习作形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新性的表达。语文课程本来就是一门综合类、应用类的学科,学生以习作课为载体,借此来进行书面上的抒发与交流,构建起内心世界与外界因素的桥梁,也是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习作
引言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与生活阅历,课标(2011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不再是能进行简单的自我表达,更要求学生能观察到生活中的点滴之处,有意识地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可用素材,注重自身独有的情感体验,在习作中能写出彰显个人特色的习作内容。但是在现实中小学高年级习作的习作现状却不容乐观。
1 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习作框架化现象严重
通过观察,作者发现,在当前的小学高年级习作成品中,学生模仿的痕迹严重,缺乏自己的观点与个性,学生多数按照习作模板进行习作,使得习作成品中规中矩,毫无新意可言,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所谓模仿,就是指仿效一定的文章原型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习作框架,框架的形成并不代表文章的逻辑性,反而使学生习作创新能力受阻,产生思维定式。
1.2 学生习作思维模式固化
作者通过对习作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习作成品的批阅后发现,作为正处在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本应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的创新性意识等特征在习作课堂中或是在习作成品中的呈现却微乎其微。
小学生习作的目的过度偏向于训练习作技巧、拿分策略,忽视了习作是把内心世界用文字进行输出的载体,也缺乏习作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生习作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
1.3 教师延用传统习作教学模式
所谓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一节新授课、一个新的知识点,教师通过自身的讲解、示范、举例等方法,给学生最直观、最直接的学习感受,这种教学模式是短时间内对学生传授新知的最便捷的方法。但是它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匮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低下、学生的想象、创新思维受阻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灌输式”教学。作者通过对小学高年级习作课堂的观察后发现,许多教师正是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延用在习作教学中。
在习作课的训练中,教师在“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中,明显的偏向于对后者的训练你,教师对学生传授更多的是如何训练学生的习作技巧、如何规划文章的段落布局、在选材、立意等方面如何抓人眼球甚至如何揣摩阅卷老师的喜好。教师往往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学生是否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章的排版、过渡是否得当;文章的首尾段是否前后呼应;文章的结尾是否对内容进行升华点题等方面,却忽视了学生的习作内容是否表达出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得到了锻炼。
2 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培养策略
2.1 重塑目标
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要争当创新型教师,勇于构建出具有创新性的习作教学课堂,注重培养学生习作创新能力。
德国心理学教授戈特弗里德·海纳特认为:倘若将教学目标趋于创新力,那么,具有创新力的教师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创新性的教师在如今微课的视域下起着绝对的引领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教育对创新人才的需要,认识到习作课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底蕴,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到对应试教育的否认并不是微课的本质,也不是要培育出全能型人才,而是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微课的教育本质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自身个性化特点为基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力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教育理念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理解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对人才的诉求,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更新与重组,才能真正意义上成长为创新型的教师,使习作课堂具有创新性,成为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引路人。
2.2 更新内容
基于微课视域下的习作教学内容,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转变课堂的角色,由“师本位”转向“生本位”。在教学的设计上必须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能单一地只进行书本知识的理论传授,教师更应该以发展的目光去看待每位学生的发展,避免将对学生的认识局限于当下,更要注重在内容的安排上加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科学地规划与引导。习作教学内容的设计基于微课视域下,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突显学生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性,关照学生的未来发展,促使学生能不受束缚、自由地进行习作练习,体现出习作自有的特定价值,真正达到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习作创新能力。
2.3 实践创新
随着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的有效教学资源不断增加,就更有利于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等。现在教师的习作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教师仍惯用“师本位”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极为淡漠等。教师作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若想培养学生的习作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要成为创新性教师,成为创新性教师,这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善于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等。学生习作创新能力的形成,必然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只有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创新,将学生置身于具有创新氛围的习作课堂之中,对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创新能力才会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践性。
2.4 评价多元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的过程。课标(2011年版)中也提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实际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评价时要注意发挥评价特有的诊断、反馈及激励功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教学评价不仅能对教学结果做出诊断,而且有效的教学评价更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启发、点拨的功能。但根据作者对小学高年级习作课的观察分析后发现,教师的评价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评价单一、评价不具针对性等。因此,在微课的视域下习作教学评价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以期能切实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创新能力,更为了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微课的视域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做出了进一步的补充,由于时间与能力有限,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研究对象不够宽泛;只针对较难的写景类习作课与最常见的叙事类习作课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研究范围不够全面;对在微课视域下提出的习作创新能力培养建议还不够成熟,仍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良与完善。作者将会以本研究作为基础,吸取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持续深入的继续研究,从课堂到课外都要做到不停地探索及检验在微课的基础之上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期做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茂梅.小学写作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4(05):119-121.
[2]高益民.微课背景下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