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0期   作者: 陈新剑
[导读] 中华民族作为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陈新剑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木榔完小   542700
        
        摘要:中华民族作为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积淀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在当前互联网普遍运用,外来文化意识对本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积极的进行传统文化传承途径的构建与拓展,以此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汉语言的教学课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当前掀起传统文化传承热潮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平台,通过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挖掘、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以及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途径的拓展与创新,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立足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古诗词、古文等,蕴含着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一重要的资源,通过其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教学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的挖掘,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中提到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七、中秋节以及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行每个传统节日背景知识、节日由来以及节日风俗等方面知识的挖掘与传授,从而使学生能将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当中,实现了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形成。又如,在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相关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文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两个典故的了解,来深刻的体会到文中人物所具备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从而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形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开拓了路径。
        二、创新教学,通过多元化教学环节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但是在以往只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完全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因此,在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首先,教师应积极优化汉字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认知。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和基础的教学内容。而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汉字教学中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进行汉字教学中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如,在进行“金、木、水、火、土”等汉字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展示这些汉字从甲骨文到现阶段简体中文的演变历史,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其次,教师应积极的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意境美,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艺术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紧密结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教师就应结合诗中描写的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在引导学生对诗中思念亲人情感的理解过程中,也使学生感受到重视亲情这一传统美德的熏陶。
        三、组织活动,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单一、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拓展了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的结合传统文化来进行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国学经典故事大会的活动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并将阅读过程中看到的经典典故进行讲解。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程门立雪、黄香温席等,都能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情操的陶冶和道德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这一传承路径,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以及其中民风民俗的挖掘,实现了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管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体现,还是学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提升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立足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基础,积极的探索传统文化传承、渗透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从小就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树立,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翠翠.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1)
        [2] 张艳.浅谈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中华少年.2019(32)
        [3] 杜永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
        [4] 周新艳.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有效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