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娟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中心小学马鞍校区 312072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要注重求异思维,体现学生个性,并且善于利用教材空白和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正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1]。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了几点。
一、好奇心理,让意识创新
好奇心是促进儿童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展开创新思维的主要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例如教学《汉字真有趣》时,我让学生搜集字谜,互相交流,总结规律,然后又组织学生自己编字谜给同学猜。学生兴致勃勃,参与度很高:从“一加一”到“二人并排行走独木桥”,从“一头牛”到“一狗四口”……字谜一个接着一个,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这堂课,通过喜闻乐见的编字谜、猜字谜活动,既引导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又促使孩子的创新意识萌芽,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可谓一石三鸟。
二、求异训练,让思维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体现自己的个性思维。例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我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心倾听,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妙的声音。你能学着课文写一写吗?”学生静静思考,动笔,几分钟后,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呈现:
厨房是一个音乐厅。洗菜的时候,水在青菜身上流过,沙沙沙,宛如一首轻柔的小夜曲。烧菜的时候,油锅首先噼里啪啦唱起了“炒菜进行曲”,铲子敲敲打打为他伴奏。紧接着,一场快乐的打击乐器演奏会开始了:碗咚咚咚……盘子啪啪啪……筷子叮叮叮……整个厨房响起了锅碗瓢盆合奏曲。
森林是个音乐厅。来到花丛中,听听蜜蜂拍动翅膀的嗡嗡声;走到树下,听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哗哗声;漫步小溪边,小溪叮叮咚咚唱着欢快的歌曲。它们好像在说:“来吧来吧,一起快乐歌唱吧!”
……
充满童趣的语言层出不穷,学生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昂。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思维的解放、个性思维的呈现;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再是纯粹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和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体现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材留白,让能力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重难点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文本最后有意隐去了故事后面的情节,教师组织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鸟太太的做法。然后引导学生就故事后续发展展开丰富的想象:“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除了成为风筝线、晾衣绳外,还可能成为什么?还有什么用处?”学生纷纷发言:可以当救生绳,救落水的人;可以当绳子,用来跳绳;可以拔河;可以捆东西……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出示预测要求:故事里可能还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又是怎么做的?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吗?学生的兴致更高了,有的说:在草地上,一群小动物正在拔河,可是绳子不够长。裁判大象伯伯正在发愁。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结实。”大象伯伯说完就扯了扯胡子,觉得够结实,就剪了一段拔河用。还有的同学联系了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大树爷爷正觉得有点冷,看见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风里飘动着,高兴地说:“太好了,刚好给我做一件暖和的外套。”说完,就剪了长长的一段,在身上绕了一圈又一圈,把全身包起来。树爷爷觉得暖和极了……
一个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个有创意的想法不断迸发。试问,如果教师能经常结合文本,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长此以往,孩子的创新能力还会得不到培养吗?
四、实践活动,让精神创新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教学中不断滋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如教学杜甫的《绝句》,学了古诗,感受了古诗描绘的情境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多么动人的诗句,多么美丽的景色!谁能把它画下来,让大家欣赏?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争着绘制,画完后又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我抓住这个挈机,让学生解说为何如此设计画面。学生兴致盎然,参与度极高。这个环节,不但使学生在绘画中进一步领会了古诗意境,而且使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并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表演[3]。通过改编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一年级《动物王国开大会》、三年级《一块奶酪》、五年级《猎人海力布》等,都是编一编、演一演的好题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营造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抓住教学挈机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瑢.一年级上下册的新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2002.7:5
[2]李兆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初探.《小学语文教学》·2002.6:12
[3]黄碧芬.想方设法,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2002.6:59
作者简介: 陈晓娟(1973.05),女,汉族,浙江绍兴,本科 ,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