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林世仁
[导读] 初中是中学生道德素养、法制意识、行为习惯形成发展的关键期,

        林世仁
        福鼎市第十中学 福建 福鼎 355212
        摘要:初中是中学生道德素养、法制意识、行为习惯形成发展的关键期,是学生道德金字塔建立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集中开展道德、法治、行为习惯教育的课程,其学科重要性不言而喻。为进一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作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广大学科教师提出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开辟了新路径,明确了新方向。文章也将深刻论述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创”与“变”,力求建构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课堂;构建对策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理念指导,要求教师从新理念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新方向,在创新与变化之中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每一环节,实现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建构。
        那么如何从核心素养出发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呢?第一步即为最关键的一步,要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特定学科与学科特质相融合所产生的新的价值体现。它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的教学目的,即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三个基本点”,即为“三点”,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制观念。教师应当在切实理解这“一心三点”的基础上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明确后续的教学方向[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性
        1.核心素养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推进提供导向
        核心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教学理念,更是教学精华的凝结,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推进提供基本的方向指导。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三维目标”,实现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这能够让整个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方向正确,能够从根本上响应课改要求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2]。
        2.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为核心素养落实提供准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落实实际上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多个环节,是对原有教学活动的突破、更新与发展。它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实现对教材的“深加工”,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真正的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及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建构、理解、学习、利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又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实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的培养。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对策
        正是基于上述所说,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手段,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改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多个环节,力求实现高效课堂建构:
        1.发展教师素养,完善能力结构,助力教改实施
        《礼记·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是”。即是说教师若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将目光放置在“知识本位”上,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那学生只能够跟随教师的步伐,单一的接受知识[3]。因此,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必须能够跟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身的能力结构必须能够支撑教学改革的落实。
        即要求教师要通过参与培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实现从“知识型教师”向“素养型教师”转变。
        第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即要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教育学相关原理,又要对教材进行深刻钻研、分析、研究,找准教材精髓实现教学整合;第二,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自身具备敏锐且主动地信息意识,且信息能力符合课标要求;第三,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养,即能够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创新改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多个环节,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发展自身,为核心素养下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落实做好师资准备。


        2.确定教学目标,关注核心素养,做好方向指引
        教学目标的确定犹如一节课的“灯塔”,它能够为这节课做出清晰的路径指明,能够让整节课的教学围绕目标为轴线开展。教师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就要融合核心素养,要改变原有的单一功利性教学模式,即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又切实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如在学习“积极奉献社会——关爱他人”时,教师可以融合核心素养,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内容:
        (1)引导学生知道关爱他人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心怀善意,能够具备关爱他人、推己及人的道德品质,同时能够从关爱他人入手面向阳光,实现健康生活;
        (2)关爱他人讲究艺术,要尽己所能,更要把握策略,要从理与法的角度入手,而非“强行关爱”,参透关爱他人的艺术;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融合核心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具有综合指导性。
        3.整合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注重价值引领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初中学科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要学会教学引入、教学补充、教学丰富、教学创新。即要将新知识带入到道德与法制课堂,增强教材说服力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这样能够整合教学资源,更能够丰富学生课程学习体验[4]。
        如在学习“人民当家作主——根本政治制度”时,为了加深学生的法制认识,强化学生的法制理解,实现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教师可以“化静为动”,引入人民代表大会的现场动画影像辅助教学,即能够补充课堂内容,又能够加深课程理解,实现价值引领。
        如在学习“依法履行义务”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真实案例带入到课堂上,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等,以真实的案例做补充,强化学生法制认识,让教材内容更具真实色彩,更能够唤醒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以及情感认知。
        4.优化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落实能力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意创新教学形式,目的是通过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提升。这样能够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记忆将会无限深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公地位真正得到尊重,自然能够在主动学、主动思、主动用中实现核心素养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目的也能够顺利达到。
        如在学习“认识自己”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形象放置在三个不同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们“推己及人”,从教师、同伴、家长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形象,审视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情境化教学”,能够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公地位,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体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学习效果也远远高于教师的直接讲授。
        再如学习“交友的智慧——网络交友新时空”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法,提出这样的可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们“小组辩论”讨论“网络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从生活角度、发展角度、文化角度等多个角度去辩论主题,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同样也能够达到优化教学,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学科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课价值,要在开展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尽可能的提升其教学有效性,从核心素养的理念出发落实上述举措,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每一环节。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乐学、会学、善用,才能够完善学生素养培养,原原本本展现学科魅力,实实在在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瑜瑛.关于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探究[J].启迪与智慧(中):2019(08):98-98.
        [2]周宏林.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2020(28):76-76.
        [3]黄小平.解析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途径[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08):46-47.
        [4]康继武.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