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摘要 教育在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个知识渊博的专业教师。学校科技辅导员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基本力量。他们在为青少年提供科学技术教育方面发挥着开创性和领导作用。他们的素质影响着青少年的科技发展。因此,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科学技术活动的有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辅导员;培训;对策
一、有关概念界定
(一)科技辅导员
我国在2009年提出了“辅导员”一词,但在国内许多科技场所,科技辅导员被称为“科技解说员”,直到2015年在“第四届全国科技馆参赞大赛”中,才正式确定为“科技参赞”。2017年5月,中国青年科技中心与中国小学科技辅导员协会联合发布了《小学科技辅导员职业标准(实施)》,以下简称《职业标准》。在《职业标准》颁布之前,我国对科技顾问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自然博物馆行业中,“科技顾问”被称为“科技解说员”,其主要工作是用科学、简洁、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将博物馆展品的相关原理知识传达给观众。由于早期科技馆没有建立完善成熟的运作体系,大多属于大型博物馆的行列,所以一直采用“解说员”理论。“指导”是指辅助指导和教育,主要用于描述中小学、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开展的综合性活动,如中小学的“科技指导”。
(二)科技辅导员素养结构
1.高尚的师德与专业情感
首先,作为教师,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问,必须有崇高的道德,对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勇气和责任,指导学生的发展。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职业情感。科技辅导员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和文化知识,而且要为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感的榜样。
2.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除了广泛的知识范围外,科技辅导员还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掌握数学、工程、艺术等技能。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以专业、科学的操作方法为学生树立榜样。
3.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科技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是指其较强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是科技辅导员组织和实施多样化科技活动的必备技能。科技辅导员除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创作科技作品外,还应在课后认真收集资料,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科技辅导员在引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开发教材中的科技活动资源,还要收集身边所有可用的资源,作为引导学生创作新作品的灵感来源。创新就是与众不同,哪怕是一件小事。这就要求我们的科技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与时俱进。
二、小学科技辅导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培训研究现状
(一)基本情况
为了提高科技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我国学科技辅导员协会通过具体调查了解了我国科技辅导员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许多小学科技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老年教师,而且在年轻教师。从新聘任的科技辅导员的角色来看,他们对工作性质不熟悉,不了解如何开展一项科技活动,不了解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一场科技竞赛。没有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失去了对这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此外,科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培训研究现状
我国科技辅导员培训存在着培训形式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培训内容枯燥,不新颖;训练方法比较单一,训练评价体系还不成熟。基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培训状态顾问在中国,我们应该注意科学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顾问,增加科技辅导员的训练强度,以提高整体业务素质水平的科学和技术顾问。
三、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
不管是在教育行政层面还是在相关小学层面都没有对科技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和专业培训提出明确的、长期的发展目标,在很多小学只有科技辅导员这一岗位存在,但是对科技辅导的专业发展没有指定相关的培训纲要。导致很多科技辅导员对参加培训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机械的按照上级的要求去参加培训,而不知道为什么去参加培训或自己想在本次培训中得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没有带着问题进入培训场地。甚至有部分参培教师把参加培训当成是一次出去旅游和散心的机会,那么培训所取得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培训的内容与现实脱节,缺乏针对性主要的问题,以往的培训单位在培训之前在培训需求的调查方面较为缺乏,导致的结果是培训者讲什么学员就被动的听什么,而不是学员想获得什么就讲什么,学员产生培训内容不感兴趣,产生枯燥乏味的消极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在培训之前没有对相关的科技辅导员做好培训需求的调查。培训单位对参与培训的学员基本情况、内容需求、专业能力等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
其次,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不够合理,如很少或没有涉及对科技辅导员专业情感和师德情操的培训。与科技辅导员《培训大纲》所要求的培训内容设置差距较大。内容缺乏针对性,以传统的“一刀切”为主,即将所有的科技辅导员集中在一起培训,内容的设置没有层次性,没有深度。内容缺乏多样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科技辅导员培训需求设置培训内容。使得专业能力较高的科技辅导员不想学太简单的内容,专业能力较低的又听不明白较复杂专业的培训知识。
(三)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培训中最大的问题是对培训学员的激励措施不够,以往的激励措施都以颁发培训证书和评选优秀学员为主,这种激励方式过单一化,证书含金量较低,得不到当地相关部门的认可,对学员的工作晋升、职称评选等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容易使参训学员把培训当作是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也就无法充分的激发学员的培训意愿,建议在后续的培训当中对学员的激励方式更加多样化。
四、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对策
(一)明确培训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所有教师的培训内容的确定以学科本位为主要的思路,即从专业学科的学理出发确立培训主题,使参与培训的教师接受或了解学理、掌握专业知识为目标。如对“工程与技术知识”的培训目标是指通过活动要达到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它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也包括科学精神、态度方面的目标,科学方法、能力方面的目标和科学行为习惯方面的目标,就是让参训学员掌握与工程相关的知识,以及如何将工程与技术融合到对学生科技活动比赛的指导当中。
对科技辅导员科技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的培训目标就是掌握这种培训思路,在培训内容的选取上往往以专业的学科和培训教材为中心,注重系统的、逻辑的、专业化的学理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重视的是培训的效果,关注的也是学员对培训内容信息量的掌握多少。而教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孕育着认识,所以认识源于实践,科技辅导员的岗位职能赋予它以动手实践为基础,因此对于科技辅导员的培训而言,学科本位观念缺乏体验,己不适合作用对其培训内容选择的思路,应从学科为中心转向问题中心,从现实问题出发,以解决科技辅导员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为目标。
(二)优化培训内容
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拟订培训内容之前,先对参培学员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小学、社会与参培人员的需要,充分了解学员己有的工作能力,并与专业标准所要求的任职标准相比较,明确各级辅导员应该达到的专业标准,明确学员的意愿,而参培学员尚未达到任职标准,其不足的知识和技能应是我们所选取的培训内容。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些问题:
我们组织培训的对象是谁?
我们组织培训的目的是什么?
科技辅导员对培训课程开发的需求是什么?
培训的期限、方式是什么?
如何确定、选取培训课程内容?
这五个问题就是构成培训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
科技辅导员培训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构成科技辅导员培训课程的内在结构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要符合国家课程的标准,即要充分协调参与培训教师的认知、行为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此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问题在于如何使教师的培训内容与科技辅导员的需求保持一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需求也因培训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培训内容的选择也因需求的多样性而无法完全一致。要使科技辅导员培训取得预设性的培训效果,使每个参与培训的科技辅导员教学真正的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就必须要让每位学员带着任务去学习。把培训课程通过生成性的教学过程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最终还要通过培训学员的任务驱动来体现有效实施的最终结果。因此在培训内容的构建中,要将学习任务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去,被培训的科技辅导员在每个知识点结束后都要完成这些任务,并把所有的学习任务积累整合,量变引起质变,在培训结束后能够起到更新科技辅导员观念、拓宽其视野、形成新思维、新理念的效果。
(三)建立培训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主要是对培训效果和培训过程的评价,可以是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对学员课堂表现的评价、对课程结构的评价等。通过前面的调查可知,有多数科技辅导员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激励制度不足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因此,建立评价体系对提高科技辅导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训的主办方要在培训过程中对受训学员的培训状态做好记录,要制定出较为合理、科学的量化表,以检验在培训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培训了预设目标与预期的培训效果。评价方式可以是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终结性评价或表现型评价,如在形成性评价方式中,要注意记录学员在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即时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主要在于使评价能够科学合理化、便捷化、具有较长的时效性,运用表现型评价,在培训结束后,通过所在小学记录、学生记录、问卷调查等方法,为学员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袋,评价学员应用所学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程度和质量以及对学生的指导效果。同时,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有别与传统的教师培训,因此,在激励制度的建立也要区别与传统的激励手段不仅要将培训合格证书等于科技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挂钩,而且要奖罚分明,奖励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对在培训过程中的优秀个人和优秀团体做出适当的奖励政策,在培训过程中不积极对待培训活动,上课睡觉或提前离开等行为做出应有的处罚措施。使培训能够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使每个学员都能学有所长,有所收获。
结论
参与培训的科技辅导员教师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教与学矛盾、小学制度矛盾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对科技辅导员教师的培训过程实施于培训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如何使教师的培训效果真正体现出来,不至于使课程资源成为“摆设”,就必须要使教师的培训内容具有核心要素,即“生成性”。“生成性”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被培训者的兴趣。当然,由于科技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成年人,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上存在着特殊性,故通过“填鸭式”的培训则无法取得应有的预设性培训效果,成事在人,只有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对培训课程内容各自达到应有的“生成性”,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多方面的来思考这一问题,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都在尝试进行改变的同时,作为参与培训者也应有所行动。
参考文献
[1]徐明霞. 从观众体验方面思考科技辅导员素质提升[J]. 科技风,2019, No.402(34):226-226.
[2]章志军. 科技辅导员要做新时期的"低碳翁"[J]. 教师,2019,000(01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