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清清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213161
摘要:道德是体现个体社会价值和基本素质的重要基础,而法治又是体现个体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核心要素,两者都是影响个体群体成长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如此,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在当今社会才显得更加迫切。所以,本文也将把小学阶段的课堂建设作为宏观视角,立足于道德与法制课堂,分析当下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列举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教师做好基础工作,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制课堂;建设方针
引言:
道德与法制课堂的建设,旨在优化个体的综合素质,让个体意识到自身是社会的主人翁,提高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遵守国家的基本法。而课堂建设的目的也恰好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对此,学校和教师就更应当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针对道德与法制课堂做出持续性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接受何种教育,就会成长为怎样的人。
一、分析当下小学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滞后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他们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认识更多的生词和成语,这就导致教师无法把握好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比重,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而且,即便是有部分教师针对道德与法制课堂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但大多都是抱着无用论的态度和侥幸心理,使得这一课堂的建设被蒙上了形式主义的色彩,教师对道德与法制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另外,部分教师也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仅仅是把教学大纲和教材上的内容简单复制一遍,让学生自行进行背诵与模仿,并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在机械性的背诵中产生明显的审美疲劳。
(二)内容单薄
当下,许多教师并没有重视对道德与法制课堂的内容拓展,形式上也十分单一,这是阻碍课堂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大多数教师仍旧是以一言堂的,灌输教学法为核心,他们照本宣科,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把课本上的内容给学生朗读完毕之后,便就此作罢,并没有对课堂的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造,无法让学生认为道德和法制课堂是生动有趣的。而且,许多教师并没有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观察,过于依赖终局性笔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作用,完完全全把道德与法制课堂当作辅助学生背诵的又一个工具,只在乎学生背诵的情况,不在乎学生行为的发展,这种方法就不能真正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也无法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道德与法制课堂根源于社会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课堂教学仍旧是偏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教师甚至沿用这十几年来未曾变动的理论框架和答题模式,旨在以学生能够取得更高的笔试分数,并不在意学生是否可以把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再加上,我国的道德和法制社会建设,在近些年来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和成果,但教材的编撰始终都是具有滞后性特点的,如果教师仍旧恪守唯书本论的思想,那么必然不能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更新,小学生仍旧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实践的践行者和设计者。再加上,许多小学生长时间受到背诵的限制,他们的思维也完全被书本上所列举的体系所束缚,并不能真正脱离书本,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和有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小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和活动,他们在遇到突发情况和状况的时候,也完全想不起来应当用何种道德与法律的知识去解决,反而会显露出手足无措的问题[1]。
二、分析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建设的改革措施
(一)创新教学情境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道德与法治在根本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对群众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刻画,所以课堂的建设也必须要重视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要让学生把课堂与实践联系到一起。对此,教师应当重视对社会资源的收集和筛选,把社会化的生活场景带入到实践课堂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把自己带入到具体的社会角色中,用全新的主观视角去感受现实生活。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打造更加生动且有趣的学习氛围,不能把自己当做课堂的支配者,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发展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有活力。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把社会的热点事件以图片或者是影像的方式播放出来,给学生带来更加多样的视听体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出现思维涣散的情况。另外,教师也应当从学生个人的发展入手,必须要明确,个体的成长离不开道德的养成和法治意识的引导,认真分析学生的实践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琐事,并询问他们的感想和看法,让学生懂得如何修身做人,强化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总的来说,教师必须要把教学的环境变得更加活泼,不能以传统的书本背诵为主,那样反而会让课堂显得死气沉沉。
(二)发挥情感载体作用
从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可以看出,这一课程的建设范围主要是以德育为主的,法治的有关知识贯穿于其中。相较于道德教学而言,法治教学具有更加明显的严谨性特点,关系到国家的体制和社会发展的机制,并且其知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在过去的发展轨迹中,并没有充分接触过有关法治的内容,他们更多的是被道德教育所引导,所以在初次接触法制的时候,小学生也会产生许多困惑和不解,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潜在的道德观念去分析行为的好坏,但却并不能准确说出行为的违法与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讲述我国法制发展的历史轨迹,并组织观看相应的纪录片和影片,让小学生了解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法律建设情况,让他们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品味文化的厚重感和艺术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制的严谨性。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搜索道德与法制的相关内容。
(三)设计校园活动
道德与法制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学生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其他的渠道来积累更多的经验。对此,学校就应当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加。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联合部门领导,开展一周一次或者是一月一次的法律知识讲堂,聘请专门的专家和学者,到校内进行演讲,这种新奇的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一季度一次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为学生和教师划定比赛的范围,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范围进行复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另外,教师也要在班内阶段性召开班级会议,根据社会上的法律和道德热点新闻,设定班级会议的主题,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侧重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关心国家大事与社会时事,收集能够运用到教学中去的重大事件,让学生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社会自觉性。
三、结束语
以上,持续性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对数字化教育呼吁的有力回应,也是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应有之策。本文通过情境的创设,情感体验的设计,校园活动的开展这几个方面论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方法,整体上尊重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并且也对应了当下课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和时间上的可行性。在后续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从更多的角度出发,坚持循序渐进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杨双荣. 浅谈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39):P.1-1.
[2]魏艳红. 浅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 赤子, 2019, 000(0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