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双班老师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范运霞
[导读] 面对许多学校的数学教师跨双班的现状

        范运霞
        广东惠州博罗公庄中心小学 516151
        【摘要】 面对许多学校的数学教师跨双班的现状,跨班教师出现了上课准备不充足,精力不旺盛,批改作业难,作业设计没有针对性,辅导学生不到位……等状况,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做得面面俱到真的很难,这就要求跨班老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课堂,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快乐地自主学习。
        【关键词】  跨班  精心备课突破重点开展竞赛教学策略
   “这段时间怎么了,这种题已经讲了N遍了,可是还有一大堆学生还没学会?是学生智力问题还是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听?谁有更好的办法分享一下……”这种聊天场景无数次出现在办公室里。其实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是正常的,孩子不想听课或是听不出老师讲什么,这其中就折射出一些问题,“我们在讲课时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吗?”“我们的教法适合孩子们吗?”“机械的题海战术对孩子们有作用吗?”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值得我们跨班老师警醒,跨班老师课比较多,备课、上课、设计作业、批改作业等等,每一件事耗时量多,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作为跨班数学教师如何做高质量挑战数学课堂呢?本人觉得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钻研教材,精心备课
        1.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备好课,而精研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条件。精研教材就必须立足教材,理解编书意图,领悟在这节课中要学生学会什么?每个知识点有几个问题串?需要用两个课时还是一个课时?那种层次的学生能一次性听懂?听不懂的那类学生将采用什么办法去讲解?哪些教辅资料跟教材必不可分?其实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用书》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指导我们如何应用好教材,它的每个知识点都按“情景+问题串”的基本叙述方式展开,将思考、分享与提升体现其中,这里的提升往往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符合数学的发展过程,所以把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紧密结合,利于教师精准该节课的重难点。
        2.精心备课。根据知识点挑选适合学生的上课模式,设置情境,并围绕情境巧设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去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进而有效实现学习目标。我们既要“为多元智能而教”,更要“用多元智能来教。”创造出与每个学生相适应的课堂环境,例如;我在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第一课时这个内容时,我在思考:“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先确定好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经历量、拼、折、剪等操作活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又能让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先猜想后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创设情景引入时,我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让学生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种形式,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通过猜想、动手操作、讨论得出:“任何三角形不管形状、大小如何它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度”,然后再次创设情境进行闯关练习。最后让孩子们交流这节课的收获。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二、精讲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不能类似语文、英语课堂,不能整节课都在讲、读等训练。而在于精讲、多练。以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猜数游戏”为例。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老师设计了游戏场景:(1)猜圆片游戏,“猜一猜我手中左右手各有多少个圆片?”,接着范围缩小,“左右手共有6个圆片
左手0左手1    左手2     左手3    
                右手6右手5    右手4     右手3    反之
(2)猜数游戏①智慧老爷爷出题,全班猜题,并尝试解答。师强调:在猜数时,要把别人想的数字设为X,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最后进行验证。精讲之后,游戏继续进行。这样设计课堂,学生容易在玩的过程中掌握解方程的步骤,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
②老师出题,指名猜题,并尝试解答。③孩子们出题,老师猜题、孩子们猜题,并尝试解答。这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当中就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突破了“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这一难点。
三.加强上课技能,快速调整教学思路
跨班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先上的那个班往往会留下遗憾,或是哪个知识点用的时间多了,或是哪个知识点讲得不够详细,或是哪个教学环节安排不够合理。这时老师就得马上反思,快速调节教学思路,使课堂讲解更清晰化、条理化、生动化。两个班上完之后,再次整合,把教学反思写出来。例如我在上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第一个班我就按照自己的设想,先练一练一组题目①4×8+6×8    
                                                                                         ②(4+6)×8
根据学生练习得出公式(a+b)×c =a×c + b×c,然后让学生练习,但学生只对(a+b)×c这种题型的练习完成较好,对a×c + b×c这种题型完成很差,于是我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让学生多练几组数字简单些的,再练几组数字大些的题目,让孩子们在题目中总结体会哪些方法简便,再进行总结(a+b)×c =a×c + b×c,总结之后再次创设情境进行巩固练习,效果有明显好多了。
四.开展竞赛,巧设作业
        课时作业能对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巩固,以及查漏不缺。能及时检验出学生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作业量太大孩子做得累,作业量太少孩子们得不到及时训练,由于跨班老师面对的人数较多,作业量大,老师改起作业来会感觉很累,这时要求教师根据本班特点和孩子的个体差异,巧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两个班的孩子,根据孩子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然后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比,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成功和进步的喜悦;还可以分组进行练习,让成绩优秀的孩子帮助一些学困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数学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在每节课里能认真落实这关键的五点,就能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1.期刊导航、新时代教育《双班教学之心得》
                  2.精品教育源城 教育必备《一年级双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