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陈学红
[导读] 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新时代要求公民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素养

        陈学红
        湖南省常德市第五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新时代要求公民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素养,而接受良好的政治教育正是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使其在学习政治知识的时候领悟到现代政治精神,进而不断提升其政治素质,最终令其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本文以深化学生政治认同;加强学生法治意识;锻炼公共参与能力为主要途径,详细阐述笔者的教学经验,致力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前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既不深入探索,也很少拓展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狭窄,学习深度也有待提高。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需要以提升政治素养为目标,用科学辩证的政治精神武装思想,用健康积极的态度充实人生。提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初中政治知识的时候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认同感,不断培养自己的法治精神,不断强化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使自己成为爱国、爱党、爱民族的青年。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就以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详细指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若干方向,希望能够为诸位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深化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包含有序参与、党的领导、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等。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在各个互联网软件、平台、论坛上,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一些言论有着极其偏激的政治导向,这些内容不利于学生深化政治认同,不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重点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其在纷繁的言论中保持清醒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相关案例,使学生在具体分析的情况下,感受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幸福感,切实建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充分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深刻地体验什么是政治认同,并逐渐丰富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共圆中国梦”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学生的政治认同角度出发,不断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在新时代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些学生受网络信息的影响,看到了一些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和信息,因此其在本届课堂上就不容易迅速接受“中国梦”这个概念,这有碍于其深化政治认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比如可以在课文开讲之前让学生依次介绍一下自己的父辈、祖父辈所经历的生活,然后再让学生讲一下新时代下中国的现状,这样两相对比,学生就可以领悟到祖国的现代化是先辈努力奋斗的结果。教师继而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畅想一下自己的梦想,思考一下个人的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继续感受到中国梦的伟大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梦和中国梦并不冲突。此种教学方式就可以自然化解学生心中的疑虑,令其在各种言论中坚持正确的立场。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以及党的领导的策略的正确性,既能够让学生增强自身的政治认同感,也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在遇到诋毁祖国名誉时,能够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利益,未来做一个爱国的“四有”青年。


        二、加强学生法治意识
        法制观念的关键词比较多,有法律作用、宪法精神、公民意识、维护人权、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等,而法治精神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政治精神之一,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时候,最基本的素质就应当是遵纪守法,坚决与违法行为抗争,并时刻规范自身的言行。但是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少学生不爱学法,认为学法无用,学生的这种问题就要教师加以匡正、加以引导。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为什么不爱学法?然后根据问题,对症下药,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合理的引导,使得学生对学法的态度发生正确的转变。最后再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能够时刻谨记。
        例如,在“凝聚法治共识”这节课中,教师最终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就是让学生熟知我国政府如何依法运行,让学生明白我国法治现状,并且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监督渠道。尽管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我国政府的运行机制,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参与法治建设、法治监督,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这一节课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治精神。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首先可以令其列举一下自己知道的和法律有关的机构、单位,学生会想到身边的公安机关、民政局、市政府等机构,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追问:“你知道这些机构都是如何运行的吗?”这个问题对于初学此课的学生来讲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还要借助多媒体用屏幕为学生展示前述问题的答案。在长期的法治教育的熏陶下,学生的法治精神就可以被加强,核心素养也会逐渐深化。
        三、锻炼公共参与能力
        人是社会性生物,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随着信息鸿沟的不断拉大,很多学生逐渐倾向于脱离集体、脱离现实生活,这种行为不利于其长期的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尤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愿,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社会公共参与的案例,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模拟参与,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项社会事物,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合适的机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拉近道德与法治学科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公共参与的活动中,充分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例如,在“建设法治中国”这一节课中,教师就能在学生已有的法治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参与公共生活,这样学生就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其并没有多少公共参与机会,因此有些教师就会放弃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尽力参与政治生活,这样看似节省了教学时间,但是学生在以后想要提升公共参与能力的时候则会付出成倍的成本。教师要相信学生有机会也有能力锻炼公共参与能力,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家长了解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学生可以继续了解个税缴纳规则,然后用公式计算一下自己的家庭的纳税情况;学生还可以通过询问家长、居委会或村委会找到当地的人大代表,然后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向人大代表献言献策,提出学生群体的诉求和期望。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带领学生模拟消费者维权的过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实际公共生活。锻炼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运行的机制,有助于其依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法治国家出力。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逐步强化其思想素质,培养出爱党爱国、艰苦奋斗、志向远大的中学生。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核心素养与教学方式、内容的有效融合,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应该在学生学习主体的基础上,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在课堂中顺利地开展,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渐具备高尚的品质,拥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与知识,最终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程兰英.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亚太教育,2016(32)
        [2]泽仁曲珍.浅议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J].才智,201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