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的思考——以初中美术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蒲春江
[导读] 美术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了陶冶学生情操

        蒲春江
        四川省苍溪县高坡镇双石小学校        628441
        摘要:美术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了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审美力,意义重大,地位显著,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是学生,就是教师也冷落了美术课程,忽视了课程自身的价值,好在这一情况在课改背景下得到了改善:学科地位得以提升,教学投入逐年加大,学科教学价值得以实现,让师生重新感受到了美,并向着美的方向努力。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美术课程为例,尝试探究建构美术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工作;教学建议;课改背景
        各个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学科属性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有的侧重于理论,有的看重实践,还有的是理论与实践兼顾,因此在教授不同的学科时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一视同仁。初中美术课程就是一门理论兼顾实践的学科,既需要教师传授美术术语,讲解线条、造型、颜色的完美结合,还需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美,获得美的独特体验。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从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诸多的教学感悟,也总结出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如下所示:
        一、让学生体验,亲自感知美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同,即便是面对同一个事物,有的能发现事物的美,有的则毫无发现,换一个事物时人们的反应就会截然相反,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固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要学生亲自去体验,去观察,从而获得美的独特体验。
        如,在学习《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这一课内容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感受我国传统民居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不仅借助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仔细观察了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蒙古包、上海石库门等民居建筑,尝试用心感知,用语言表达。不管学生回答的是否全面,正确,笔者都会给予肯定,因为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美的体验,值得肯定。当然,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思维,笔者还带领学生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等方面逐一分析了民居建筑的特点,对美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值得肯定。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独自体验美,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加深自己与学习对象的情感,获得感知美的能力,值得学习与推广。
        二、教学生术语,学会鉴赏美
        能发现美还要能鉴赏美,这就需要使用美术术语,既能体现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考验教师的教学成果。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只能用造型漂亮、颜色鲜艳来评价美术作品,含糊其辞,又缺少专业性,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词穷,心中无点墨,自然不能出口成章,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笔者会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亲自做示范,养成学生使用美术用语的习惯,还会帮助学生做好积累工作,熟悉各种美术术语。
        笔者会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展示各种流派的美术作品,并从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技法、材料、构思等方面对它们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规范学生用语习惯,一次次的练习中,学生们逐渐学会使用横线的变幻、竖线的高耸、曲线的蠕动、斜线的滑坡、细线的瘦弱、折线的刚硬、圆线的丰满、短线的跳动等线条语言;能体会色彩传达的情感,暖色象征热情、喜庆、幸福、吉祥,热情奔放、温暖感人,冷色则传递一种忧郁和悲凉的情绪,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同时给人以和平、安静、纯洁、理智等感受。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用色彩表达情感》《色彩风景画》这几课内容时就有话可说,用情可发。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发现学生缺少鉴赏美的能力,且探明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那就是对美术评价术语积累不足,于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肯定。


        三、给学生自信,能够创造美
        进行美的创造也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表现。其实,对美的创造与美的感知一样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无需统一标准,强迫学生接受,而是要鼓励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让美有更多的展示形式。
        如,在学习《色彩的调合》这一课内容时,能使用两种以上的色彩调合方法,使画面和谐、沉稳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完成这一实践目标,笔者先为大家提供了多幅世界名画,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提升鉴赏能力,获得创造灵感;还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即将几种不同的调料混合在一起,看一看会创造出哪些新的色彩,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学习了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等四种不同的色彩调合方法,增加了学生理论知识积累,教授学生新的美术技巧;最后,学生的学习成果被呈现在画纸上,供笔者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即便是学生对色彩调合理解不深,还是出现了“失误”,亦或是审美“独特”,笔者都会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避免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还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回归美术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能认识到美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仁者见仁,因此不统一美的标准,不强制学生接受他人美的体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值得肯定。
        四、与学生合作,共同实现美
        这里的美与上文有所不同,指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好。师生关系是较为亲近的一种人际关系,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而不是剑拔弩张,横眉冷对的对立关系,因为这样会影响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互动与思维的碰撞,拉低教学质量,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朝着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创造师生之间的美好关系。
        记得笔者刚刚担任任课教师时,因为缺少教学经验,故意疏远学生,目的是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性,实践证明笔者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教学活动本就是师与生合作的结果,如果师生双方不了解,不亲近,不和谐,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听;学生再有潜能,教师也不会发现,因此搞好师生关系成为了笔者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漫画》这一课内容时,让学生认识到漫画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知道漫画的魅力;能掌握漫画创造基本方法;能借助漫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内容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完成上述目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学生比教师更为熟悉漫画,因此邀请他们一同设计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再合适不过了,就这样,师生由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变为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教学氛围良好,学习热情高涨。当然,笔者不是做“面子工程”,走“形式主义”,是发自内心地想要跟学生合作,因此能倾听学生的意见,能尊重学生、认可学生、依靠学生,促进学生,且愿意花费时间维持师生良好关系,保持这一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将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创造美术课堂的关键手段之一并付诸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打造了美好的师生关系,值得肯定
        综上,初中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员,是美的集合体,借助这一课程可以让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还能凭借学科教学活动打造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美好的师生关系,回归课程本质,体现学科价值,具体做法如上所示,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为教育教学事业做出贡献。当然,美的内涵还有很多,等待着教师们去发现,关于美的感知、鉴赏、创造的方法也各式各样,需要教师们去挖掘,笔者在此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若有错误的观点期待着教师们的指正。
        参考文献:
        [1]刘黎.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5(04).
        [2]王为民.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
        [3]徐西海.浅谈初中美术课堂的优化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