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陈一明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逐步渗透和深入实施

        陈一明
        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 2661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逐步渗透和深入实施,美术教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中来,实现对美术教学的创新改革和发展是教师关注的话题。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将单调、枯燥的美术教学内容以更为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达到激发兴趣、活跃氛围、提高效率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和切入点,针对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美术;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美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和宗旨除了传授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并传授学生绘画技能之外,还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并具备美术学习的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也停留在基本的绘画层面上,审美教育目标无从实现。而将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教育辅助工具引入到课堂中来,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载体。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巧妙、灵活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使传统美术教学中的种种不足之处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最终达到构建高效化美术教学课堂的目标。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不被重视,学生学习热情低
        由于美术没有纳入升学考试的范畴,导致部分学生认为美术学习不重要,对美术学习的提不起热情,给美术教学带来困难。如何转变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的审美教育意义是教师应当关注的话题。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经调查研究表明,不少学生反应美术知识十分单调且抽象,且教师采用一味灌输式的模式开展教学,导致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美术知识。加上情境创设的不足,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并感知到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关联性,使得美术的情感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三)多媒体使用不合理,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虽然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具备运用信息化资源教学的意识,但仍在教学中存在多媒体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教师过渡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学风格与美术本身的特征相去甚远,美术的审美教育意义无从发挥,且影响了板书的展示以及课堂上应有的互动,使得教学过程缺乏完整性,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一)营造动态课堂情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在课堂导入环节营造生动、适宜的课堂情境能够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相比于单纯语言讲解式的导入模式来说,借助信息化手段营造适宜的课堂情境是学生喜爱且乐于接受的。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地方创设情境,通过选取与生活相关的素材制作、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动画资源,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能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课堂带给人的强烈震撼,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中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并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以“在快乐的节日里”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围绕“节日”这一话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有哪些,从而顺势引出本课的主题内容。紧接着,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营造情境,给学生展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画面,将人们放鞭炮、贴春联的热闹画面以及小朋友收红包、拿压岁钱的欢乐氛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良好情境的感染下引入相关内容的讲解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此,便为学生打造了耳目一新的课堂学习场景以及轻松、愉悦的学习范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变得丰富和充实,进而为推进课堂教学的顺畅进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生动展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微课作为依托信息技术资源制作设计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将平面内的资源以立体、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对于美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绘画知识其中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书法、手工、雕塑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是需要学生进行亲身实践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些活动的开展,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优势作用对这些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直观展示,并通过反复播放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深刻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以“有趣的蛋壳造型”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于让学生利用蛋壳、彩纸等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即通过剪贴、卷、折等各种操作并运用夸张、概括的装饰手法制作蛋壳造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利用蛋壳制作而成的各种不同造型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蛋壳造型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动物或是人物的什么部位,在制作造型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材料并用到了怎样的创作手法,以及添加了哪些道具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课件给学生展示蛋壳造型的具体制作过程,比如如何用蛋壳制作财神形象,向学生展示第一步如何剪出造型的嘴巴、眼睛等部位,第二步如何制作身体,头部和身体如何固定……在利用微课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边向学生进行示范,并让学生仿照课件和教师的步骤进行实践操作。完成课堂教学活动之后,教师还可将微课课件以共享的形式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按照课件进行反复练习。如此,便将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具象化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强化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
        (三)直观反馈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和回顾,引导学生在反思、回顾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美术素养。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小学美术教师应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反思,同时有效反馈学生的课后学习状况,促进美术教学审美和情感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美术知识更好地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冷色”这课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相机的录制功能将完整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课下的反思和总结工作,了解课堂上有哪些亮色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质量更加提升一步。而学生也可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进行课下的查漏补缺工作,并利用课件找出生活中与所学知识之间密切联系的地方,比如在课下找寻生活中哪些事物是由冷色调构成的,而哪些事物又是由暖色调构成的,在反复思考、斟酌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的审美意识。如此,便将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后总结、反馈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总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美术教学是新颖、生动且活泼有趣的,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更为积极、深入地探究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构建现代化背景下更为高效的美术教学课堂,凸显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特征,将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吴婷婷.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初探[J].知识文库,2016
        [2]张雷.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整合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
        [3]郑勤.巧用信息技术 演绎美术教学新活力——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浙江教育技术,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