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班主任班级德育管理措施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温伟添
[导读] 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管理者与引导者

        温伟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验中学
        摘要: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管理者与引导者,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在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管理与教育时进行思想的引导和培养是作为班主任德育教学中的重要工作。随着知识水平以及与社会接触的不断加深,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认知得到明显发展,能够依靠自身的生活经验等进行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很多时候会对于来自家长和教师的管理和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初三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教师通过德育教育来加强管理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与观念,从而为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三;班级管理;班主任;德育教育;教学实践
        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开展教学和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认知的引导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实现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地保障。进入初中之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地提升与发展,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学生加强思想观念的引导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作为长期在初三的班主任,笔者根据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积累的经验针对初三德育的有效措施进行简单地探讨与研究。
        一、增进交流和换位思考,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作为学校教学实践中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保障教学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途径。其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更是对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起着重要的引导与带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素养的增强提供保障。初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在精神和思想上很容易出现问题,作为班主任应当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换位思考,帮助其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德育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进入初三后,有的学生面对繁多的学习内容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焦虑和危机思想,为了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将全部的时间都花在了对于知识的学习上,在课间也是独自在座位上进行课堂内容的复习与总结或写作业,很少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但是其成绩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提升与进步,人也整天疲惫不堪,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作为班主任会积极与出现该情况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换位思考,引导其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要劳逸结合,找到更加合适的学习技巧。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降低其学习的压力。
        二、尊重学生差异化,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以及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逐渐显现出学习水平和认识观念上的区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各种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与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产生与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学习的任务增加,其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凸显,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发扬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使其能够获得更加均衡地培养与训练。从而实现教学管理效率的提升,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在一个班集体中,势必会出现学习成绩优秀以及学习能力较为不足的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整体水平的提升,保障学生协调发展。笔者在对班级进行管理与教育时,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创建互助小组,让学生能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获得整体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引导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学习能力和水平有效增强,保障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认知转变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为密切的管理者以及知识传输者,其自身的行为与认知能够对学生产生引导与推动作用。教师要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自身职业的优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产生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的转变与发展,为实现教学管理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好铺垫。在初中阶段,学生更加倾向于依靠自身的经验和认知进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并效仿他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侵蚀,因此作为班主任要进行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与管理。从而保障学生获得积极正向地引导,为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初三的许多学生都会存在作业完成不认真,不注重课下的复习和巩固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导致成绩不理想以及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为了有效使这一情况得到改善,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笔者会发挥自身作为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能够端正学习的态度,并将学生的课后完成情况与家长沟通,表扬好的还批评差的,并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相挂钩,从而保障德育教育的成效。
        四、完善班级制度,增强学生集体意识
        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是社会的缩影。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水平和提升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进行引导。教师在进行管理和教学时,要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责任观念的培养,从而为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能够熟练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并从中获得锻炼。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完善班级的管理与建设制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实现其集体意识和责任观念的增强,以保障教学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为了有效实施德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笔者会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中,让其在学习之余通过实践活动转换心态,获得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集体责任意识的增强。在制定班级制度时,笔者会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民主制定,这样会让班级制度更公平合理,更完善。笔者还会让学生来轮流分管班级教室内的各种设施和活动,使学生能够为班级的建设贡献力量,获得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提升,如让学生分六大小组每周轮流进行班级秩序的管理,将班级设施的维护任务分配到具体的学生身上,每周进行评比、总结和表彰;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班级中获得知识、思想认知与能力水平得到发展,保障德育的教学效率。
        五、总结
        在对初三的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措施,以保障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通过换位思考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班级管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尊重学生差异化实施阶梯化管理,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以身作则加强引导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认知的转变;通过建立完善班级制度,为班级管理的进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这些措施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得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现教学管理效率的提升,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谢建玲,裴冬梅,何倩.校本大赛引擎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德育创新成果报告[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6):15-19.
        [2]李晓云.浅谈孩子持久的成功:人格的培养——我在初中教育中班主任工作的工作模式[J].戏剧之家,2018(12):183.
        [3]赵东明.实施“自我管理”  创建特色班级——对初中班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16(0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